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第四章旅游开发和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2.通过案例研究,初步了解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实际做法。
3.初步理解旅游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难点: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景观图片、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旅游规划的概念和重要性1.旅游规划的概念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旅游规划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旅游发展基础进行分析,包括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二是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案,即旅游业发展蓝图,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理解这个概念也要从“纲领”和“蓝图”几个中心词来人手。
2.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旅游规划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旅游景区规划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根本保证,它使得旅游景区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1.影响旅游规划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等。
2.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是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二是分析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类型;三是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安排旅游活动;四是计划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商业以及旅游环境保护等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的安排。
探究问题:1、如何评价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条件?2、厦门南部旅游功能区的“五带三区”分别致的是哪些景区?通过案例的探究学习,了解以下内容:1、评价旅游地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从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发展的交通条件、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及旅游客源市场四方面分析。
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从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品位、分布、组合等方面加以分析。
旅游发展的交通条件,可以从交通类型、线路格局、运输数量和速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可以从发展历史、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政策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旅游客源市场可以从客源地、客源类型、客源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2、厦门南部地区提出了“五带三区”的规划方案,即城市中心景观带、环岛景观带、铁路沿线景观带、海空观光带、厦金互游带;鼓浪屿旅游区、老城旅游区、南山旅游区。
通过读图,了解厦门南部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规划内容。
探究活动:在图4、2上指出旅游功能分区的“五带三区”。
从旅游“六要素”出发,比较“五带三区”的旅游功能。
(提示:旅游“六要素”是指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
)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1.景区规划的基础: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2.景区规划的导向:以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需要3.景区规划的指导:旅游审美原理4.景区规划的意义:提升景区的品位,扩大景区的规模,提高旅游景区的效益5.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通过对案例和图4、3的学习,掌握旅游景区规划的具体内容。
景观资源综合分析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旅游活动特点分析景区规划的内容开发潜力分析游赏系统规划服务系统规划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旅游活动组织规划保护系统规划分期实施方案规划其中,景区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等。
景区开发潜力主要包括未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已开发旅游产品深度再开发的可能性、景区新旅游线路开发的可能性、景区旅游容量扩展空间等。
分期实施方案是指近期、中期和远期景区旅游开发内容、开发方式等。
图4、4展示了优美的丹霞地貌风景。
课下探究活动:收集有关广东仁化丹霞景区的资料,以图4.3为内容框架,分析广东仁化丹霞旅游风景区的规划。
(活动目的:通过收集资料、综合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6.景区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开发,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好各种关系。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以下问题:1.景区开发的不和谐音主要包括哪几方面?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1.景区开发的不和谐音主要包括:品牌之争、重复开发现象严重、低水平开发屡见不鲜、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等,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效益低。
2.景区开发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旅游景区之间、旅游产品之间的关系,对景区进行合理的规划。
板书设计§4、1 旅游规划一、旅游规划的概念和重要性1.旅游规划的概念2.旅游规划的重要性二、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1.旅游规划的影响因素:2.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1.景区规划的基础2.景区规划的导向3.景区规划的指导4.景区规划的意义5.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6.景区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2.初步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
3.初步了解旅游环境保护的主体和措施,树立“旅游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难点: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教具准备:图片、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1.污染环境: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游览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声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
2.危害生物:包括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灭绝。
3.破坏旅游背景资源:例如,旅游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
4.破坏视觉效果: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1.破坏传统社区文化: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使旅游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
2.破坏文物古迹: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客流量都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坏。
3.造成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说明: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不但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也危及旅游活动自身,破坏了旅游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
探究活动:在你的家乡,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哪些环境问题?(提示: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试举例说明。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奢谈旅游业是“无烟工业”,认为旅游业不像工业生产那样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
在工业“三废”污染令全世界焦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当然地鼓吹大力发展旅游业。
然而不久,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活动不仅产生污染物污染环境,而且还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例如,一些生态旅游区已经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动植物遭到破坏,乃至物种灭绝。
采集珊瑚、钟乳石等破坏了景观。
废弃物排放污染了环境。
对环境的破坏也包括对社会环境的破坏,例如游客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景区人工造景对文化景观的破坏等。
所以,要达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说到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人们往往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请你联系当地村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社区风貌、民俗文化被现代城市文化所取代,民俗活动表演化、庸俗化。
文物和地方特产的商业化仿造,社区居民从事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古老的民间艺术和衣食习俗后继乏人而面临失传。
又如真实的文物古迹遭受破坏,仿古建筑泛滥。
再如过多的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过度的旅游地建设,造成旅游地过度城市化和社会风气不健康,拥挤、污染、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增多。
旅游开发不当,占用农田,迁走原住民,抬升旅游地物价,破坏当地居民的谋生方式,带来当地居民难以接受的生活方式;犯罪率上升等都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该图形象展现了旅游活动中的环境污染。
在旅游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首先是污染。
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游览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声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
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造成的破坏本案例是通过分析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造成的破坏,来提醒同学们关注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客流量会造成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城市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一些世界遗产有消失的危险。
案例中举了两个实例。
三大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度的城市发展与观光旅游,导致城市古建筑物不断受到侵扰和破坏。
我国的长城在旅游开发中用水泥和石块另修长城,而把原有长城拆除,有的地方擅自扒开长城的豁口,随意丢弃拆下的文物。
总之,旅游业也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案例学习,了解以下内容:1、世界遗产往往被用作高档次、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世界遗产的某些内容也往往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2、开发利用世界遗产的首要任务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有些地方优先考虑的是旅游开发的商业价值,且已造成对世界遗产的破坏。
3、我国世界遗产因旅游开发而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周边环境的破坏、社区的过度商业化、游客过多等。
二、旅游环境容量1、含义:一般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环境容量有时也简称旅游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
2、合理推算旅游环境容量的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推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常用表示方法:游客流量(原因: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4、分类: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
旅游极限容量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活动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旅游合理容量也叫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高,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5、控制: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可以从控制游客数量与扩大环境承载力两方面进行。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1、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游客流量大,旅游季节性强,旅游旺季的游客流量往往达到或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在颐和园的旅游开发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旅游环境加以保护。
2、了解颐和园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管理,积极的措施是分流,从长远看应增强非饱和区的旅吸引力;消极的措施是加收饱和区附加费和饱和区限流。
从图中可以看出:颐和园的游客量在空间上差异明显。
图4.7显示:高峰期游客流量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吸引物有许多是珍贵的文物,游客的触摸、践踏等都会使文物遭受损耗控制客流量就控制了这些损耗。
游客过多,废弃物也过多,超过颐和园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污染,控制客流量可以使废弃物控制在处理能力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