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柔”话题作文思路指导与示例【作文题】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请以“刚与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题目自拟。
5.要有新意。
【关系型话题注意点】一、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内涵及构成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如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如“偏见与关爱”)、并列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如“和而不同”)、条件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并非绝对关系(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名师与高徒”)等。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首先要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
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在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所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本题中“刚”和“柔”是明显的对立并列关系,写作时应从二者的紧密联系或者褒贬角度去构思。
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发散为“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摒弃柔弱”“选择刚强”等;若选择刚或柔的原因,我们可以发散成为了尊严,为了大义,为了报恩,为了奋起等;若从刚柔紧密联系的角度,我们可以联想到:在成就功业和为人处世方面,“刚”就是一种高尚的气节、坚定的信念、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毅力;“柔”反映的则是人良好的涵养,表现为脚踏实地、处事灵活、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等;若用褒贬式说明“刚能制柔”或着“柔能克刚”的道理,我们则可以联想到:若认为“刚”是高傲,固执,那“柔”就是谦逊,灵活;反之,若认为“刚”是直率,刚强,“柔”则是虚伪,懦弱。
有了这些思考,再确定文体,联系具体的事例叙述或论证,写文章也就很容易了。
当然,有些关系型话题比较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比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思考,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等等。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常见的审题立意的误区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联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写关系型议论文,一定要避免陷入笼统的关系证明中去泛泛而谈。
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应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据的典型和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淖。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管你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更要避免分割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解读,决不能将关系绝对化,以致表述过头,失之严密。
【思路引导】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
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
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什么是“刚”?什么是“柔”?先看“刚”:(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再看“柔”:(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刚”与“柔”之间的关系?(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例文:刚柔并济的智慧李陈坦作为三大国宝之一,马耳他特产的“豆腐石头”总被人津津乐道。
这种神奇的矿物质刚开采出来时像豆腐一样柔软,能轻易塑造成形,而一经晾晒,便会变成坚硬无比的石头。
正是这种能软能硬的“豆腐石头”,让马耳他筑起固若金汤、甚至顶住二战炮火的石头城,使这个地中海小岛国得以生存至今。
“豆腐石头”不仅是大自然对马其他的物质馈赠,更是留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通过“豆腐”与“石头”的转变,它向我们展示了“柔与刚”的奥妙之处,启示着人们去寻找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所谓的“柔”,意味着圆和温顺,能接纳,善包容;而所谓的“刚”,则代表着坚硬倔强,不妥协,不投降。
它们是一个看似绝对矛盾的对立体,但却因为人们的需要被统一在同一个范畴,那便是智慧。
随着场合与对象的不同,采取柔与刚的不同态度处世方为智者。
在一次访问中,当于丹被问及“你这么聪明,什么男人配得上你”时,“学术明星”报以一笑,轻松答道:“我不带着脑子回家。
”于丹此言含义甚明:在学术场上,她是博闻强识,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战士,她那颗聪慧机敏的脑子与毫不服输的态度恰恰代表了一种“刚性”;而在家庭生活中,这种刚强被一种充满母性甚至孩子气的柔和替代,“在家陪女儿疯玩”便体现了另一种“柔性”。
在学术上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与挑战,她选择了能够与之抗衡的“刚”,在家庭中面对的是至亲的亲人,她选择了“柔”。
比之于一些因过于强势、不懂刚柔并济而无法事业与家庭两全的人来说,正是这一刚一柔的智慧让于丹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在不同的领域收获了精彩的人生。
可见,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刚与柔的转换,正是智者的所为。
而很多时候,在同一情境下我们也需要将柔与刚融会贯通,以达目的。
晏子使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其间便包含了一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面对强国的蔑视与耻笑,晏子为维护国家尊严而表现出的不卑不亢、抗争到底的态度可谓“刚”;而作为代表本国形象的使臣,他针对楚国权臣的贬低之辞所进行的委婉得体的“反击”可谓“柔”。
在国与国的较量中,晏子不露锋芒却让人感受到刀锋的犀利,千年以前的这样一种外柔内刚的智慧至今仍能作为我们对外交流的借鉴。
在原则问题上以“刚”的态度坚决不妥协,在外交技巧上以“柔”的方式化解矛盾,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方针便是对“外柔内刚”的极佳诠释。
相信未来的中国人也必会传承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毕竟,柔与刚相辅相成,才能助我们走得更远。
人们需要“柔”,正如“豆腐石头”需要一定的软度才能塑造成形;人们也需要“刚”,正如“豆腐石头”需要有了极大的硬度才能保持形态。
有时,不同情境下我们面临着柔与刚的不同选择;有时,同一情境下我们需要有融合柔与刚二者的智慧。
这个世界不存在永远绝对的事物,柔与刚也不例外,它们相生相,彼此互补,善用它们便是至高的智慧。
柔与刚,不同的两面,完整的智慧。
点评:文章以“豆腐石头”的故事引入,顺势界定“刚”与“柔”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然后从日常生活和外交两个方面展示“刚柔并济”的智慧。
结构紧凑而又不显呆滞,论据典型而又贴近生活。
用智慧成文,以理智说理,观点集中。
尤其是于丹的事例用得贴切,体现出写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拈取题材为我所用的能力。
柔能克刚莫绮雯天地万物,或柔或刚,人多以为刚者必占上风,柔者只能处于被欺压的地位。
我却不这么认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柔者,往往沉默,低调,但却蕴含巨大的能量,不鸣则已,一鸣必会惊人。
神奇的大自然就孕育了不少以柔制刚的奇迹。
看似柔弱的流水能将坚硬的顽石滴穿;看似脆弱的小草能抵抗狂暴的大风;看似娇柔的幼苗能突破厚实的大地;看似温柔的和风能磨平巍峨的高山。
与刚者相比,柔者,有着更多的韧劲,这股韧劲足以摧毁刚硬之物。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社会又怎么会缺少柔胜刚的例子呢?闻名世界的中国太极拳看似缓慢轻柔,但一旦进攻起来,却是招招带劲,能将一切蛮力化于无形,制服那来势汹汹的对手,而自己却依旧是一派气定神闲。
武术可以以柔克刚,在建筑学上,柔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近来,世界各地地震频频,各国都想方设法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但经过研究发现,采用硬对硬的抗震设计远远不及应用漂浮原理的隔震这类软设计的抗震效果好。
与刚者相比,柔者,有着更多的从容。
这种从容足以抵挡刚硬之物。
或许,你不习武,也不懂建筑,但你同样可以体验柔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