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2020/4/3
17
第三段
• 既然人的心为外界的闻见之知和道理所主导,那
么他所说出的话都是根据闻见道理而来的,并非
出自童心的衷心之语。这样,所说的话即使很美,
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不是假人说假话,
作假事,写假文章吗?既然他这个人已经不是本
真的人了,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一切都是假的了。
这样,与假人说假话,假人也很高兴;把假事情
•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2020/4/3
3
• 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 景。
• 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 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 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 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 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
•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 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 伪的世风。
• 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 义。
2020/4/3
24
•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 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 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
• 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 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 一个文学的观念。
认清这一点,便说这些经典都出自圣人之
口,一定要把它们视为经典,谁知这些经
典当中竟有大半不是圣人所说的。
2020/4/3
20
• 即使它们真的出自圣人,那一定也是圣人
有目标而发的,不过是对症下药,随时处
置,来挽救这些糊涂弟子、迂腐门徒们的
罢了。用药来医治假病,很难有一个固定
不变的药方,而经典难道就可认为是万世
• 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 个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
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 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
2020/4/3
4
二、作者简介
• 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 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2020/4/3
14
•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2020/4/3
29
2020/4/3
30
2020/4/3
31
• 李贽(1527—1602),本姓林, 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 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
• 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
2020/4/3
5
• 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 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 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 (1580),辞姚安知府。李贽辞 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
心。如果失去了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真心;
失去了真心,那也就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 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2020/4/3
13
第二段
•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 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 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 却了呢?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 失呢?
2020/4/3
1
童心说
——李贽
2020/4/3
2
一、文化背景
•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不变的定论吗?既然这样,那么六经、
《论语》、《孟子》,实际上是道学家们
的借口,是假人聚会的地方而已,它们绝
对不是出自童心,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呜
呼!我又在哪里能够找到没有失却童心的
真正的圣人,并与他们谈论一下文章呢?
2020/4/3
21
四、主旨探讨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 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 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 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 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 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 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2020/4/3
6
• 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
先生, • 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 • 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 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 •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
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存,那么一般俗儒所讲的道
理就不会流行,闻见之知也不会成立。没有一个
时代没有文章,没有人不会写文章,没有一样创
造出的体裁不是文章。诗不一定选古代的读,文
章不一定先秦的就好。接下来是六朝骈文,再发
展是近体诗、传奇、院本、杂剧,以及《西厢记》
《水浒传》,甚至如今的应试八股文,都是古今
的好文章,而不能以时代的先后来评价文章的好
2020/4/3
8
• 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 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文学 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了他 的影响。
• 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 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
• 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与李贽交 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 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2020/4/3
25
•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 为《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有感而 发。
• 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2020/4/3
26
• 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 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 于童心焉者也”。
• 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 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 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 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 是天下之至文。
2020/4/3
16
• 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 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 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童心一旦遭到 蒙蔽,那么说话,则言不由衷;从事政事, 则政事没有根基;写文章,则辞不达意。 (其为人)并不内在地具有美德,也不是 因内心诚实而产生光辉,要他说出一句有 德之言,最终也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 的童心已经遭到蒙蔽,反而以外界接触的 所见所闻和道理为其心了。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2020/4/3
15
• 所谓的道理和闻见之知,都是从多读 书、识义理处得来的。古代的圣人, 他们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便他们 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即便他们也 是多读书,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 它丧失,这和现在的学者们因为多读 书、多识义理,反而却蒙蔽了童心是 不一样的。
坏。由此我感到有童心自然能成文,还说什么六
经2,020说/4/3 什么《论语》《孟子》呢?
19
第四段
• 六经、《论语》、《孟子》这些经典所记
载的,如果不是史官过分褒扬的话,那也
是臣子们极力赞美的话。如果不是这样,
那就是迂腐的门徒、糊里糊涂的弟子们,
回忆老师所讲过的,有头无尾,得后漏前,
随其所见,记载下来的。后来的学者没有
2020/4/3
9
• 但是,正统派儒家学者,尤其是程朱一 派的学者,则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如
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末著名思想 家方以智以及王夫之等。
• 《四库全书》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
说:“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
《藏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
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
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
告诉假人,假人也很高兴;与假人谈假文章,假
人也很高兴。没有什么不是假的,那么也就没有
什么不高兴的,满场都是假把戏,那普通的庸人
又2怎020么/4/3 能分辨得出来呢?
18
• 既然这样,那么虽然有天下最好的文章,它被假
人所埋没而不为后世所知道的,难道还少吗?这
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是出于
牍。”
2020/4/3
10
• 这些不同的评价,表现出明代后期 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革,传统观念、
旧有价值体系遭到撼动时,思想界 不同立场斗争的情况。
2020/4/3
11
三、翻译理解
2020/4/3
12
第一段
•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言的结尾 处说:“聪明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 心就行了。”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若是 认为童心不可保留了,那就是认为真心不 可保留了。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
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
2020/4/3
7
• 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 情,这些都显示出他突破旧有规范,突 出个体原则的意图。
• 他的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 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
• 李贽去世以后,他的著作屡遭禁毁,但 书愈禁而名愈高。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明末思 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0/4/3
27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 他主张自然为美。
• 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 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 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 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