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航空服务专业代码:520504所属系部:旅游管理系专业负责人:王楠制订时间:2014年5 月 4 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2014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航空服务,专业代码:520504.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大专三、学制标准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学业可在3-5年内完成。

四、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民用航空,机场企业提供一线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具有较高英语水平,掌握航空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对能力的,从事民航空中乘务服务,民航地勤值机服务,VIP服务、问询服务、安检服务、航空票务等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人才。

五、职业与岗位分析(一)行业发展现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务和度假旅客在交通方式上改变观念而选择飞机出行,这势必带动民航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巨大转变过程中。

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

到20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运输业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10%左右,每百万平方公里拥有机场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航班密度、旅客客运量等各项指标都将快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航空市场。

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对民航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

中国自入世以来,中国民航人才的国际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对空乘、安保、安检、VIP服务等领域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与争夺全面展开。

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航空公司的服务不再是出售机票、把乘客送到目的地等简单服务,而是在运营环节上的融旅游业、餐饮业在内的延伸服务、增值服务。

因此民航业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属于极有潜力的行业。

(二)人才需求分析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过程中,正逐步加大对各航空公司的政策调整和资金投入,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后我国民航客机将以每年递增不低于200架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航客机将增加到5000架,机场将增加到319个。

仅对空乘人员的需求一项,如按每架飞机30名比例配齐空乘人员,每年我国实际需求的空乘人员约8000~9000名,据不完全统计,外国航空公司每年在我国招聘乘务员900~1200名。

而国内空港地面需要的人员约为6000~7000名。

除原有人员和国家现有能力培训的民航空港服务人员和空乘人员外,缺额在30%以上,因此,我国近几年对航空服务类人员的需求量极大。

(三)工作任务分析(表一)(四)岗位分析(表二)六、人才培养规格(一)能力要求(表三)(三)学分要求(表五)备注:学生必须按要求修满以上学分方能毕业。

(四)学时分配表:(表六)(五)素质学分要求素质教育学分(共10分)分为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

必修学分包括“普通话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计4.5学分,选修学分分成“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学术创新、业绩奖励”四项,计5.5分。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修满素质教育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具体要求见《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桂商职院教〔2011〕17号)。

(六)课程结构1.课程体系思路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理论体系建构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总体布局,分层定位”。

所谓“总体布局”,就是不以孤立的、割裂的方式,而是结合学生航空服务教育的全过程来思考专业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和承上启下的性质,在这方面本专业具有优势,专业建设依托旅游管理系航空模拟舱作为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提供基础。

所谓“分层定位”,就是根据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采用“宽基础”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航空业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心理学等课程。

第二学期则要分层次,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开设中,采用“倒三角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航空公司各个主要业务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整个航空服务相关产业中触类旁通,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以适应动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2 航空服务课程实践体系以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习,包括认知实习、民航企业各个主要业务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突出我院的自身特色。

技能课的体现方式较多:如以民航概论、客舱服务礼仪、客舱服务实操为主的操作课、技能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实习课等,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使两者都得以提高。

按照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新的课程体系完全是动态的。

针对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践体系结构中相关的部分可与之保持同步。

2.课程体系结构与素质能力分解:七、教学进程表(一)必修学习领域教学进程表(表七)(二)选修学习领域教学进程表(表八)备注: 1. 《心理健康教育》由社会社会科学教学部统一安排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开设。

2. 《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证》由公共基础教学部统一安排考证和培训学期。

3.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素质教育学分10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资格。

八、专业学习情境一览表九、主要学习领域描述主要学习领域1(表十一)主要学习领域3主要学习领域4主要学习领域5十、教学实施说明(一)产教融合本专业组建了航空服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建设团队由行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航空服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在建设团队提供的行业需求指导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航空服务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方案设计”的思路,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模块,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校企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建成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实现了资源共享,担负起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企业人员在职培训、社会人员就业培训等任务。

包括有核心实训基地——虚拟实景模拟的模拟舱实训中心、职业养成实训基地——形体训练室和语音训练室、两个技能拓展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和休闲管理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为项目、课程建设一体化提供有效的实训保障。

(二)校企合作学校与辽宁天业航空培训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

天业公司利用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多年良好的合作的背景,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实训的航空公司,包括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山东航空公司、吉祥航空公司、河南航空公司等国内10余家航空公司。

(三)教学改革在对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本着以行业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双语”教学、“分段式”教学以及“实地”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1. 推进“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为适应航空公司招聘时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在一些课程上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本专业教师用中文及第二语言—英语进行航空服务专业讲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与学习, 并使他们具备国际交流能力,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以分段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行业意识。

教学团队为了更好的利用团队优势,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对课程采用了分段式教学。

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到课程的实施当中,随时补充航空服务行业新知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入教学与改革实践,职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 通过实地教学培养学生航空服务综合技能。

为了让学生熟悉机场及客舱中的情景模式,进行实地教学的探索,使得我们对实地教学的研究更为成熟。

(四)专业特色1.施行“2+1”的“全真实训+民航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推行“以证代考”的课程考核方式。

重组专业实训课程,构建“企业见习、课程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训”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精简、优化的新课程体系,通过行业调研、专家研讨组建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专业专项技能、职业技能拓展设置三大模块,通过岗位分析、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分析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结合,教学实训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结合。

3. 依托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以人才共育为目标,实现校企资源的共用共享。

一方面,大批航空服务专业人才被吸纳到教学团队中来,形成兼职教师的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授课以及实训课程的指导;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实战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增强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4.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客舱中培养服务意识、劳动意识和礼貌意识;二是将学校课堂尽量延伸到航空服务业;三是将航空服务业的活动尽量引入学校。

使“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5. 实施“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办学模式。

“教学外置社区耦合”就是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和学过程,从传统的、封闭的高校教育情景中解脱出来,并以较大的程度置于校园课堂以外真实社会环境之中,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充分地嵌入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拟,是有机耦合式而不是简约仿真式的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