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
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
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在进行绘制糖画之前要先熬糖。
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以后的糖画绘制中使用。
熬糖前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
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
水与糖的比例是二比一。
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
水温要逐渐升高,为的是利于糖溶解在水中。
水开之后,把水蒸汽排到空气中。
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
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
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张力就大了。
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
这时候温度还不够。
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
待颜色变黄,泡也变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热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
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后就会冷却、凝固。
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保存。
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
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制作糖画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
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
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
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
首先,用糖作的画,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作画糖的动作要快。
其次,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
这样,就出现了画画的笔顺问题。
作糖画的笔顺设计好之后,可以很快地完成糖画,糖也不容易凉。
为了熟悉步骤,在画糖画之前,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
这个绘画练习和平常的绘画一样,但要画出连笔来,要注意笔顺。
因此,绘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
作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
作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或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子,便大功告成。
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
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
若要做一个花篮,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
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2007年6月,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的锦江展厅内有一件特殊的立体糖画。
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的一条由3吨白糖制成的全长20米、高3米的“糖龙”,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条硕大的“糖龙”呈腾空状,周身鳞甲全部由金黄色的糖片组成,栩栩如生、耀眼华丽。
而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糖龙”的“龙骨”全部由钢筋连接而成,骨架竟长达20米,高达3米,整个“糖龙”由20多位糖画民间艺人忙碌了十多天才完成。
6月的成都,气候已异常得近似酷暑了。
不少好奇的游客心存疑惑:“为什么大热天,‘糖龙’不会溶化?”其实,“糖龙”不会溶化的关键,在于前面提到的一套特殊的熬糖技巧。
糖画溯源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
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
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
《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
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又将中国皮影、民间剪纸等姊妹艺术的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日的糖画艺术。
关于糖画,还有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
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樊德然、黎永成等回忆,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
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
闲暇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
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
谁知宫中太监带着小太子路过,小太子看见陈子昂手中的小动物,便吵着要。
太监问明这些小动物是用糖做的时,便要了几个给太子,欢欢喜喜回宫去了。
谁知回宫后小太子将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
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溶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为笑。
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
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解衣归里后,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
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
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邨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
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货大货,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复杂。
如龙、凰、孔雀、狮、虎及立体的花篮等。
小货,较小型的作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如各种单个的花、小型动物、水果等。
子子货,又称“倾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
这是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糖饼形状正圆,大小,厚薄一致。
绘制糖画练练货,即采用刚柔、粗细、走向各不相同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状、神态。
它类似国画的白描,西画的速写又略带民间剪纸的韵味儿。
传统造型中的“灯影”人物及“小货”多是采用此手法。
板板货,即块面造型。
制作时同时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刻画细部。
戏剧人物的面部、衣纹、铠甲纹样及狮、虎等作品多用此法。
填装货,先以糖丝(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后倾倒糖液将线条内的面积填满,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画细部。
其作品效果与“板板货”差别不大,仅工艺程序不同。
制作糖画拭皮子,先倒一团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时用“起子”(专用工具)将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雏形,再以糖丝描绘其外形及细部。
如各种鱼,鸟等。
太和,制作糖画用的大理石板。
憨憨,即糖,过去多用黄糖,现在主要使用白糖。
荷叶,熔化糖液的铜或铁瓢。
起子,糖画的主要工具,铜或铁制之长形薄片,前窄后宽,糖画作好后即用此启起。
顶端有各种形状如“O”“L”“S”等,称“三弯”,用以在块面上压制各种连续纹样。
铜锤,即草把子,竹竿顶部绑上麦草,插放糖画作品用。
解放前学徒便肩挑“铜锤”走街串巷售卖糖画。
龙宫,即水。
有时糖“稠”了,即熬老了,需加水,艺人即加点“龙宫”。
三温——色较黄黑的白糖;四温——较三温稍白的白糖;广块——冰糖;火车——太古糖;白屑——碎冰糖;东白——东洋糖;雀沙——红糖的统称;三边——白糖的统称。
就像一切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一样,糖画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别看它简略得只是一个轮廓,但或龙或凤,或鸟或兽,却又无不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极生动,极传神,很能印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境界。
那曲折有致的线条,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骨棱棱,颇有些铁画的意趣,而那别致、大胆、诡异的造型,则更能让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大写意,甚至现代派绘画的情味。
糖画尽管现在从事糖画行当的人数较过去有所下降,如今,糖画的这种魅力逐渐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目前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糖画艺人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以蔡树全为代表的一些艺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被认可。
蔡树全现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出生于四川糖艺世家的他,先后在国内各大都市及日本、德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地作糖画表演。
其作品及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视台作过宣传及专题报道,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委员会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在绘制中国糖画之前,要先熬制糖稀。
一般情况下,要先将糖稀熬制好,冷却成块状,以便保存,这样在需要时就可随时可用,省去不少的时间和功夫。
中国糖画的糖稀熬制要求比较特殊,中间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
初学者一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事,比如由于熬制的时间太短或火候比较小,就会发现糖稀不容易凝结成块状、太软或易受潮稀释无法使用;有的是熬制时间过长或火候过大使糖的化学结构改变,颜色变得太深甚至变焦而无法使用;出现最多的问题是由于熬制不得法最终出现还糖现象,即快熬制好的糖稀又变成了糖的颗粒,一盘散沙或直接变成硬块而无法使用。
以上问题的出现,一般发生在初学者身上,在你掌握住正确的方法并熬制过三、四锅糖稀之后,就会慢慢地总结出经验,掌握住火候,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熬制出晶莹透亮、稀稠合适、成型好的糖稀来。
一下是本人写出的一点个人心得,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尚望方家指正的好。
在熬制糖稀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一般有一下几点:一:准备好一块光滑的石板,抛光度要好,做糖稀的冷却工具。
在使用之前,要先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以利于使糖稀轻松的揭下来。
如下图:二:准备好加热工具。
可以使用煤火炉、煤油灶、电热炉都可以。
考虑外出方便,这里推荐简便易携带的工具。
三:准备好锅灶,常用铜制锅熬制糖稀,如果找不到,用一般的铁锅也可以。
另外备好白砂糖、清水、竹签、勺子等以备使用。
四: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
水与糖的比例是2比1。
也就是说放两份水,放一份白砂糖。
糖放好后,用勺子轻轻搅拌一下,利于糖的溶解,也防止粘底或者焦化。
五:开始大火加热,使水温要快速升高,为的是使糖溶解在水中。
这一过程不要太慢,此时可见糖粒慢慢变小直至消失,完全成为糖的溶液。
六:随着水温升高,糖液开始翻动。
水开之后,水蒸汽开始排到空气中。
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
此时如果把一个温度计插入糖液中,可以看到,液体的温度超过了100摄氏度。
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会随着升高,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
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张力就大了。
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
这个过程要持续一段时间,主要注意火候要稳定,不要忽大忽小,同时要有规律的翻动(隔两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