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公路是国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不断被各方面所认识和重视,公路的发展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经历了初期发展、平稳发展和高速发展。
但是公路建设速度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整体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在90年代,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开,事企分开”,给原有的养护生产运行模式进行改革,这就是我们说的公路养护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施管养分离,培育市场主体;二是推行招标养护,营造市场环境;三是改革管理方式,规范养护市场。
由于改革触及到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矛盾,加之受国家配套政策、市场发育程度、区域经济水平、改革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项工作呈现出一定复杂性和艰巨性,发展也不平衡,总体上看,全国的整体改革进程与实现“管养分开、事企分离”的总体改革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大多数处于过渡阶段。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原有的“大锅饭、铁饭碗”的养护模式已彻底打破,养护生产中的竞争机制开始逐步形成。
这种改革,虽然具有过渡性质,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总体水平还较低,无法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出行需要,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适应、通行保障能力不适应、资金投入不适应、养护管理技术水平不适应、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
目前,养护运行机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市场将逐步形成。
现阶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
立足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和日益多样化的公路出行要求,公路交通的发展不能仅靠新建工程和总量扩张,必须要同步加强养护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公路网的通行潜力,改善路网品质,提高通行能力和效率,才能适应发展需求。
当前
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已经步入了“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改革加速、服务提高”的新阶段,公路养护管理将朝着检测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养护专业化、施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自动弯沉仪等多种路面养护检测装备,为提高公路科学养护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受技术条件限制,公路路基、桥涵构造物和沿线设施使用状况的自动化检测技术还在研究发展。
与传统的人工检测相比,自动化检测具有准确、安全、高效等显著特点。
然而,公路预防性养护理念的逐步建立,加上燃油税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提高公路养护决策科学化水平既是公路交通行业内规范管理的迫切要求,也已成为政府公共财产管理的客观要求。
科学养护决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公路使用状况科学评价;二是特定条件下的养护需求分析;三是特定条件下的养护决策分析;四是科学编制养护规划;五是科学确定年度养护计划。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及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必将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迈进。
同时,公路养护事业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机械化发展也在不断更新进步。
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以车为本、开拓创新为原则,按照构建和谐公路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才能提高公路干部职工素质,提供公路行业整体水平,树立公路养护管理队伍形象,开创公路养护管理行业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经过了跨世纪的努力,我国现代公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的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广阔前景。
注:参考文献《JTG H20-2007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