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整理)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整理)

近代汉语研究期末复习第一章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一汉语的历史分期(一)20世纪初,高本汉、钱玄同的分期:1.(瑞典)高本汉:(1)《诗经》以前是太古汉语。

(2)《诗经》以后——东汉是上古汉语。

(3)六朝——唐是中古汉语。

(4)宋代是近古汉语。

(5)元明是老官话。

(《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译)2.钱玄同: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现代钱玄同《文字学音篇》1918年以上都是从汉语语音的标准来明确“近代汉语”。

(二)王力先生的分期情况:1.分期:(1)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以语法为主要依据,结合语音演变。

判定近代汉语的依据: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中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中消失。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2.影响:潘允中关于汉语史的分期:(1)上古时期:殷商——西汉(东汉是过渡时期)(2)中古时期:两晋——隋唐五代(3)近代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4)现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1988年)也赞成王力先生的意见(三)吕叔湘分汉语史为两段:1古代汉语以晚唐五代为界2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自序》1984年从文献语言反映实际口语的情况着眼。

(四)日本汉语家:1汉以前是“上古”。

2六朝——唐末是“中古”或“中世”。

3宋元明是“近世”。

4清代是“近代”。

二、关于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一)几种见解王、吕、潘的意见见上1.胡明扬:上限不晚于隋末唐初,下限不晚于《红楼梦》以前(他认为《红》对话部分反映的口语应该是现代汉语)。

胡明扬《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和分期问题》1986年10月,第二节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上海)后收入《近代汉语研究》1992年分期依据:(1)语音上:阴阳入对应的严整格局开始动摇,入声韵-p,-t,-k从相混到消失;全浊声母消失;-m韵尾消失。

(2)语法上:“的”“了”“哩/呢”的出现和全面代替旧的助词系统;“这、那”代替“此、彼”;“将/把”字句的出现和发展;“动+将+趋”的出现、发展和消失。

(3)语汇中“我、你、他”(还有“们”)的出现和全面代替“吾、汝、其”等古汉语人称代词。

2.蒋绍愚:唐初——清初《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汉语是从唐初到清初人们在口语和反映口语的书面语中使用的汉语。

”3.向熹公元13世纪——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以上诸家的意见有两点共识:1.同意“近代汉语”这个术语;2.同意近代汉语为独立的阶段。

(二)汉语史是“二分”还是“三分”汉语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白话”的来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

从这个角度看,吕叔湘先生的“二分”主张是有道理的。

从另一方面看,唐宋时期的白话和现代汉语还有相当的不同,我们常称之为“古白话”。

现代汉语语法、语音、词汇体系的诸要素,从唐宋后逐渐出现,然后才逐步定型、成熟,变成现代汉语这个样子。

所以,在一个较长的的历史时期中,汉族人使用的语言逐渐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语言(现代汉语)趋近,但又和现代汉语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汉语称为“近代汉语”,那么,这就是“三分”了。

“三分”的优势:消极原因:若不三分,“中间一段”汉语史缺乏名称;积极原因:使近代汉语的研究范围更加集中、目标更明确。

(三)确定近代汉语历史范围的困难之处1.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2.语法、语音、词汇发展不同步。

(四)认识主干和部分重叠原则(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认识主干原则(1)旧质消亡,新质的产生需要积累;(2)古代汉语的下线和现代汉语的上限问题。

2.部分重叠原则非主干部分可重叠;主干部分亦可上下推延。

结论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唐初——清中期燕子赋仲春二月,双燕翱翔,欲造宅舍,夫妻平章。

东西步度,南北占详。

但避将军太岁,自然得福无殃。

取高头之规,垒泥作窟,上攀梁使,藉草为床。

安不虑危,不巢于翠幕;卜胜而处,遂托弘梁。

铺置才了,暂往坻塘。

乃有黄雀,头脑峻削,倚街傍巷,为强凌弱,覩燕不在,入来皎掠。

见他宅舍鲜净,便即兀自占着。

妇儿男女,共为欢乐,自夸楼猡,得伊造作。

“‘耕田人打兔,蹠履人吃臛’,古语分明,果然不错。

硬努拳头,偏脱胳膊,燕若入来,把棒撩脚。

伊且单身独手,喽我阿莽 斫。

更被唇口嗫嚅,与你到头尿却。

”言语未定,燕子即回,踏地叫唤。

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差。

左推右耸,剜耳掴腮。

儿捻拽脚,妇下口(齿+束)。

燕子被打,可笑尸骸。

头不能举,眼不能开。

夫妻相对,气咽声哀。

“不曾触犯豹尾,缘没横罹鸟灾?”第二章学习近代汉语的意义一.近代汉语的特点(一)词汇方面1.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得胜回头道情象鼻状元弹词)旧词新意新词新意:瓦子、顶老旧意新词:时尚—潮2.从词语内部结构看,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多种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语结构。

不僧不俗不荤不蔬(不A不B)调三窝四拿三搬四(A三B四)七肥八瘦七断八续(七A八B)三音节象声词以ABB式为常见,如:古鲁鲁各剌剌骨剌剌(二)语法方面1.词缀繁多(1)前缀: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2)后缀:地(立地、坐地)当(问当、记当)自(犹自、竟自)生(好生、怎生)2.句法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句型难道……不成例:难道这二百五十两银子都是我自己的不成?连……也例:连我母亲处也未可使他知道。

动+“教”+补语例:我若见这臭老婆,问教口哑。

被动者置于动词后例:被一人抱住刘知远。

(三)语音方面1声母:双唇音分化出唇齿音2韵母:在北方话中,[-p]、[-t]、[-k]韵尾消失,闭口韵尾[-m]并入[-n]。

3声调: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二、近代汉语的研究现状(一)词汇方面的研究1、20世纪以前的研究情况(附属于传统的语文学研究阶段)(1)口语词诠释的专书东汉服虔的《通俗文》是汉语研究史上第一部俗语词研究专著。

如:沉取曰捞;心乱曰忙。

此书对后世方俗词语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启导意义。

南朝宋沈约有《俗说》,今亦不传。

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抄本《字宝碎金》收录了当时的一些口语词;《俗务要名林》则对所收口语词作有简要的解释。

宋代洪迈《俗说》,佚名《释常谈》,龚熙正《续释常谈》都是解释俗语词的著作。

明代杨慎《俗言》,陈士元《俚言解》周梦暘《常谈考误》、赵南星《目前集》、岳元声《方言据》、张荐绅《雅俗稽言》、李翌《俗呼小录》等是专门讲解俗语的著作。

清代有翟灏《通俗编》、李调言《方言藻》、《通诂》、顾张思《土风录》、钱大昕《恒言录》、郝懿行《证俗文》、钱大昭《迩言》等。

(2)小学注疏类著作魏张揖《埤苍》收录训释了一些方俗口语词。

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不仅包含了较多佛经译文例口语词汇的解释,而且还保存了很多今已失传的唐以前字书的训释。

宋代的《广韵》、《集韵》和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镜》中收了许多唐宋以来产生的新词。

方以智《通雅》训释了一些方俗口语词。

清代梁章钜《称谓录》收录了一些口语中的称谓,刘淇《助字辨略》诠释了一些近代汉语中产生的虚词。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不少对方言俗语的考源。

(3)方言考释著作汉代扬雄《方言》是第一部考释方言的著作。

明代李实《蜀语》专记蜀地方言,重方言贵今语。

清代张慎仪《蜀方言》记蜀地方言,每条备注来历,引用唐宋以来的字书为例子。

另有胡文英《吴下方言考》、毛奇龄《越语肯綮录》、茹敦和《越言释》、范寅《越谚》等也收集并解释了历代文献中出现的方言词语。

2、20世纪以来的研究情况胡朴安《俗语典》(1922)收罗宏富,考释详赡。

主要汇编曾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俗语共7200条,其中包括:(1)一般词语和当时社会流行的特殊名词、称谓词;(2)成语;(3)谚语;(4)文言俗语;(5)口语俗语。

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1927),全书仿《通俗编》,分天地、天文、地理、水火、宫室、朝署、家族等40余类,根据词语部分的语素义进行词语分类。

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1948),是解释金元戏曲方言俗语的第一部专著。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

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宋元明市语汇释》;顾学颉《元曲释词》;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

(二)语音方面的研究1、20世纪前对于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原音韵》音系是近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音系。

该书成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

作者周德清,江西高安人,其独创性在于:声调上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母上分19部;声母的数目有20个,无全浊声母。

元代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1297)也是表面上虽然依照传统韵部,实际隐藏着元代的语音系统。

2、20世纪后对于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王力为首的一些语言学者系统地开展了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

分别对历代音系进行研究,再从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如罗常培、陆志伟、周祖谟、蒋冀骋等。

(三)语法方面的研究语法研究本身开展得很晚,对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更晚。

上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代汉语研究的论文,太田辰夫称“开拓了前人未涉足的荒地”,出现了“近代汉语的曙光”。

但中间一段时间属于停滞期,直到八十年代左右才开始活跃起来。

汉语语法的系统研究是从马建忠《马氏文通》开始的,《马》出版于1898年,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语法观念,当然也谈不上有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了。

在20世纪之前关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影响较大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收字470多个,其中包括大量出现在诗词、话本和小说中的词语。

入矢义高称:“《助字辨略》以散文助字为主,但韵文中较为重要的也多有择取,其注解大体上贴切而且慎重。

与后出的同类著作几乎都专以先秦散文为对象不同,该书于唐宋散文、韵文资料也广泛取资。

”20世纪后,章太炎《新方言》在追溯某些词语的历史沿革时,也提到了古白话的一些虚词的变化。

20世纪49年代起,吕叔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代汉语语法方面的论文,如《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说“们”》。

高名凯《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汉语语法论》王力《汉语史稿》中册是语法史,内容也涉及到了近代汉语时期的许多语法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