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
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
全身症状不明显。
舌质暗有瘀点,
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
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
施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一片烙痂,3天后烙痂脱落可行第二次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烙治过程应注意烙铁须在压舌板的上面进出口腔,以免烧伤其他部位。
一旦发生口腔黏膜烫伤,局部可以喷喉风散。
2.啄治法:适用于各种证型。
用镰状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动作,每刀深度约2~4毫米,每侧扁桃体3~5下,啄治后扁桃体表面会少量出血,每次治疗以吐2~3口血为适度。
每周1~2次,5次为1疗程。
啄治过程应注意进刀不要太深,避免损伤扁桃体血管。
一旦出血较多应及时进行局部止血。
3.含漱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等中药煎水含漱。
4.吹药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的中药粉剂吹入患处。
5.含服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可用滋阴清热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推荐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推荐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选太溪、鱼际、三阴交、照海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选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平补平泻手法。
2.耳针:取咽喉、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穴位,用补法。
(四)护理
1.慎起居,加强锻炼。
2.饮食有节,忌辛辣炙煿,禁烟酒。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治愈: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积分减少≥95%。
显效: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积分减少≥70%,<95%。
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5次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慢乳蛾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主症及体征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阻塞感无轻微明显较重刺激性咳嗽无偶尔经常频繁
扁桃体大小无Ⅰ°Ⅱ°Ⅲ°脓栓无点状压迫有少许脓液溢出压迫可见隐窝溢脓多扁桃体充血无淡红色充血可见少量血丝整个充血,大量布满血丝
扁桃体瘢痕无部分细条状瘢痕2/3扁桃体有瘢痕整个扁桃体有瘢痕,无正
常陷窝开口
腭弓充血粘连无粘连1/3部粘连2/3 整个扁桃周围粘连次症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
咽干不适无有少许干痒感干痒感较明显,略感
灼热
干痒感明显,咽部灼痛,
喜饮水
咽灼热感无灼热轻微、偶有咽部灼热、经常有咽部灼热、持续有咽痛无咽痛轻微、偶有咽痛轻微、经常有咽痛轻微、持续有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
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贴棉絮,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
(2)多于情志不舒、心情郁闷时症状加重。
(3)咽喉部及食道无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8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孔维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咽部或颈部中线有团块阻塞感、烧灼感、痒感、紧迫感、黏着感等。
(2)注意区分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因素,排除咽部、颈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的隐蔽性病变。
(3)注意区分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区分急性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二)证候诊断
1.肝气郁滞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
或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喜叹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痰气交阻证:咽喉异物感,咽喉多痰,咳吐不爽,或咳嗽痰白。
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气郁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
推荐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柴胡、薄荷、当归、白芍、丹皮、茯苓、川楝子、山栀、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加味逍遥散、逍遥颗粒等。
2.痰气交阻证
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厚朴、生姜、苏叶、茯苓、陈皮、甘草等。
中成药:越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
或取合谷、内关、天突穴,每日1次。
2.浅针
取长针于咽部浅刺,养阴生肌散或冰硼散吹咽部。
(三)护理
1.慎起居,节饮食,禁烟酒。
2.注意情志护理,针对患者的精神因素,耐心解释,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梅核气病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主证0分3分6分9分异物感无咽部偶有异物感咽部常有异物感咽部持续异物感
次证0分2分4分6分
胸闷无偶有胸胁胀闷胸胁脘腹胀满
叹息无偶有时作频繁
咯痰无痰少痰时多时少痰多
治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咽部异物感等症状减轻,积分减少≥70%,<95%。
有效: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无效: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以上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