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故事常用结构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故事的常用结构模式。
2、提升记叙文的叙事技能。
一、目的达成式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为着一个目的演进的,故事主人公经历一个“失败,失败,最后成功”的过程。
或者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现实-------回忆----行动使夙愿达成。
爱的接力广场上挺热闹的,又是在抽奖吗?他想。
忽见一条红色醒目的横额上印着显眼的“希望工程”几个字,他心头一颤,伫立了许久,才若有所思地向家里跑。
他打开衣柜,小心翼翼地捧下那一张半旧的军用棉被。
轻轻地把它装进一个精美的袋子里,慢慢地绑紧袋口,放在床上显眼的位置,再慢慢地踱出客厅,倒了杯茶,在袅袅茶香中,他想起了他的少年时代。
那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天,他的床上却只有一张补了又补的被单,他晚上只能缩在这张被单下哆嗦着,一边睡一边用手抱住自己的身体,他希望这样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温度,以度过一夜又一夜的严寒天气。
家里来信问晚上睡觉冷不冷,他回信说:“妈,我跟同学睡,一点都不冷。
”他怎能让家里人担心呢?要知道家里也只是靠被单过冬啊!加上父母身体又不好……他也只好暗暗咒骂老天不开眼了。
一天,班主任找到他,手里还拎着大大的包袱。
班主任对他说,这是“希望工程”送给你的礼物,好好学习,报答祖国人民!他接过包袱,眼泪都哗哗地流了一脸了,哪还能说什么话?他对着班主任沉沉地点了点头。
从此之后他有了温暖,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后来更是突飞猛进,考上了理想学校,毕业,工作。
一路走来,他都带着那张军用棉被,棉被带给他的温暖,一直没敢忘记。
现在他长大了,他还保留着那张军用棉被,一尘不染的。
他喝了口茶。
慢慢站起身来,从柜子里拿出两千块钱。
塞到信封里,再拿起袋子,走出门去……回到家里。
他一脸轻松快乐。
是啊!那份曾经的爱,还是从他手里传出去了。
他抬起头,仿佛看到了跟他当年一样的孩子,接到他的礼物之后的眼泪,也是那样的纯洁……他还希望,他手上的火炬,能由中华的传人一代代地传下去。
永不熄灭……二、谬误修正式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故事主人公对某项重要事情理解错误,主人公一直按照错误的信念去行动,通过一个故事或情节,主人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彻底修正了自己的行为,在最后一个场景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一件事情中表明了信念的修正。
不要轻易说“不”金黄的九月是家里割麦子的季节,但也是我们家愁眉不展的日子。
我出生在农村,家里只有几块瘦田,每当割麦时,邻家地里密麻饱满的麦穗总与我家田里稀稀拉拉的十几排麦穗形成强烈的对比。
邻家金灿灿的麦粒刺痛了我的眼睛。
今年的学费又得借了。
“妈、爸,要不,我就不读了,早点出去工作,把往日借的钱早给人家补上吧,咱也不用受人家白眼了。
”坐在桌旁抽着廉价烟丝的爸舒了舒眉,挤出一点笑容对我说:“娃,咱人穷志不穷,爸妈小时候没有条件,不好读书,现在你有机会,可不能丢啊!你别担心,邻家李姨今年该有个好收成,我去问问她看成不成,就只剩高三一年了,爸咋也要把你供完。
”爸说完,提着家里仅剩的两只老母鸡,到隔壁家去了。
妈在一边,默默地缝着爸那条灰白的工人裤。
“妈,你劝劝爸,我真不读了,家里这样……”“娃,你别老说‘不’,你爸也不容易啊……”我没再多说,转身回房看书,朱自清的《背影》。
“他嘱托茶房照顾我,又叮嘱我小心,夜里警醒些……”窗外传来爸爸的声音,他一边笑着,一边让邻家李姨城里的弟弟照顾我些。
说着又递上刚拿出门的两只老母鸡,提出了借钱的请求。
李姨语气平淡,劝爸爸让我退学去工作,也不收两只老母鸡。
爸爸说:“咋能轻易让咱家娃退学呢?咱家娃有志气,一定能考上大学!你就再借一次,等咱娃上完学,通通还你,还惦记你一份大恩情。
”我关上窗户,不想再听了。
“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一缩,他微胖的身子微微向左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再次打开窗户,爸爸已满心欢喜向家里走来。
钱借到了!屋后有一条小溪,爸爸需要跨过它。
他提着两只老母鸡,又像拾到宝贝一样护着胸前的布包,险些被湿泥滑倒。
爸一进门就大喊:“娃,钱借回来了,要好好读,别再轻易说不读了啊!”我再也控制不住我的泪水,一泻而出,沾湿了我桌上的书本。
正好在朦胧中见着两个字:父亲。
我心里暗暗想:爸,我不会轻言放弃了,我会努力读下去。
今年9月开学第一天,我再次站在校园的门前,看见同学们的笑脸,就像那一排排金黄的麦穗明艳照人。
但再也不觉得刺眼了,我想我一定会长成其中最饱满的一颗麦穗。
人群中,一个1米78的大男儿哭了。
爸,我不会轻易说“不”了,放心。
明天一定记着一定开窗有时往往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题记①远远地我望见一个粗笨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支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
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②她是我的房东大娘。
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
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粗笨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③记得刚来时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觉“淋漓”的时候,她晃着她的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
”“管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都不会少的。
”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
她只是木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④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
当我正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
我没好气地说:“以后进门时记着敲一下。
”她又木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
”她把药放在桌子上,默默地走了。
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我,我认为母亲是为我好;而房东大娘也是如此,我却误解她,伤害她。
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⑤从那包药之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
可是……⑥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而你……”我惊呆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
”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
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
窗子开了,不仅是房间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⑦至此,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多么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再也不能因为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⑧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三、正反对照式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故事中两个人对某项重要事情理解不同,错误的最后失败,正确的成功。
正反对照,突出中心。
求利钱家庄,顾名思义,村里人都生财有道,富气逼人。
最近,有人打听到城里人爱吃猪肉,一时间,钱家庄每家每户都养起了白白胖胖的大肥猪,人人都幻想着等把肥猪卖掉后,把自家的小车换成“宝马”,把平房改建成小洋房。
当然,钱三也做着这样的发财梦。
“轰隆隆——”某天,一辆满载的大货车驶进了钱家庄,直奔村长家。
那天下午,钱村长召集了全村各户的代表去开会,台上的村长好高兴哦,一直笑得合不拢口,脸上的肥肉把眼睛都挤成一条缝了。
他拿着大喇叭哒声地说着:“今天,有位老板向我推荐了一种猪饲料。
猪吃了这种饲料,猪就只长城里人爱吃的瘦肉。
由于那位老板要到处走业务,所以我就私自决定先帮村里买下一些,今晚派到各家各户,用它喂猪,倒是肥猪飞快长,钞票哗哗来。
”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
那是当然的,村长又求来一条生财路,有利可图,谁不高兴?可是,钱三始终在一旁双手抱胸,默不作声。
夜里,钱三走进了村长家。
这时候的夜静啊,只听见村长家里传来的激烈争吵声。
“最近听说城里管得严,到处查处…瘦肉精‟,这些饲料来历不明,不能用,否则害人害己啊!”钱三大嚷。
“你懂个屁!这饲料便宜又能让猪只长瘦肉,利润大大提高,值得推广,能用!”……那夜他们争得很晚,争得连月亮都困了,也许是钱三拗不过村长,他说:“好吧,我没意见。
”随后走出了村长家。
背后还传来了村长的声音:“钱三,求利生财的事你还嫩了点,应该再多听长辈的话。
好好养猪,小车洋房都会有的。
”两个月就这样过去了,村里的猪果然只只又肥又结实,是时候赶到集市上去宰了。
“轰隆隆——”曾带给钱家庄无边利润的货车声又近了。
然而,下车走来的却是身穿制服的质检人员。
“我们发现你们的猪肉不合格,是…瘦肉精‟,现在要依法销毁所有有问题的猪。
”这一番话,惊呆了钱家庄的人。
不一会儿,。
“嗷嗷”叫着的猪便被逐一拉上了货车,也许它们也在为村民们哀叹,毕竟,这些猪都是他们收获小车洋房果实的梯子啊。
就这样,发财梦破灭了。
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发现钱三家的猪没有被拉走,村民们无不表现出他们的疑惑与气愤。
此时,质检人员向众人解释道:“他们的猪没有问题,可以放心食用。
”众人更疑惑了,用同样的饲料喂养的猪怎么会有不同呢?他们蜂拥而至,都在钱三家后院里发现了几个大麻袋。
是村长派的饲料,分量一点不差。
钱三向惊异的人群说了这样一句话:“求利求利,求取个人的利益时也不能损害集体、大众的利益。
”那一年,只有钱三家卖猪发了财如此常识一大早,厂长刚来到办公室,小李便窜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铁观音,谄媚地递给厂长,神秘兮兮地小声说道:“厂长啊,跟您商量个事儿,带我的那个师傅,能不能换成徐科长?”厂长大惑不解:“怎么?张师傅对你太严厉?”“没有的事,张师傅经验老到,技术纯熟,这样好的师傅应该留给小王。
”“行,没问题。
”原来,小王和小李是新来的学徒,厂里分配了两个师傅,各自带领他们。
原先厂里安排小李的是最优秀的张师傅,不知为什么,他竟要求更换。
培训很快开始了。
张师傅不愧是老手,他待小王严厉苛刻,做不好就要求重做,哪怕只是一个小齿轮不光滑也要求重头再来;犯了错误严厉惩罚,不让吃饭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还要求小王看一堆理论书籍,理解吃透要点。
小王每天累得满身大汗,一沾枕头便睡。
相反,小李倒清闲自在,每天跟着徐科长进进出出,应酬交际,技术没学着多少,油水倒是捞了很多。
小王看在眼里,纳闷不已。
一天,小王终于有机会找到小李,劈头便问:“你我都是学徒,为什么你学得那么轻松?”小李嘿嘿一笑,凑近他耳朵小声说:“兄弟,这你就不懂了。
现在这个社会上,看重的是关系,不是技术。
徐科长有亲戚是高官,我这几天跟着他见识了不少大人物,他还说等他做了厂长,就提拔我做副厂长,有人脉,有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前途,这是常识,懂吗?”小李拍了拍小王的肩膀,晃悠悠地走了。
小王回去跟张师傅一说,张师傅怒不可遏:“常识?狗屁常识!现在社会就是人人讲关系,人人攀关系,才滋生了一大堆不学无术的蛀虫,才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不要听他胡说,国家需要的是技术,是人才,有过硬的技术才有前途,这才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