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一、姓氏名号1.常识(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

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

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

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韩愈——字退之端木赐——字子贡宰予——字子我冉耕——字伯牛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元代周权——字衡之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曾参——字子舆晋代山涛——字巨源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宋代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岳飞——字鹏举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汉代吴平——字君高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

《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

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

义素相近)陈琳——字孔璋(琳:美玉。

孔:非常。

璋:玉名,羊圭为璋。

圭,瑞玉也)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付毅——字武仲班固——字孟坚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

从鬲,虫省声。

举,起也。

)徐干——字伟长(干,长胁也。

)阮瑀——字元瑜(瑀,石之似玉者。

瑜,美玉)应玚——字德琏(玚,大圭,尺二寸。

琏:胡琏也,夏商祭祀时用华美的小玉器。

)刘祯——字公干(题曰桢,旁曰干。

桢:坚木。

桢干:版筑之具,筑墙时所用的木柱。

)二、古代官职1.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

(1)三公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下辖九卿。

2.,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驻在皇宫;,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2)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1.,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2.,掌管宫殿警卫;3.,掌管宫门警卫;4.,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5.,掌管司法审判;?6.,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7.,掌管皇族、宗室事务;?8.,掌管租税和财政收支;9.,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1)三省在中央设立三师、、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2)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每部设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1.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凶礼事务;,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4.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号为“本兵”,权最重,凡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

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5.刑部:中国古代官署。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3.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时期。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县制废。

(1)郡,是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郡”设郡守、、等,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

县级一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4.州、道、路与行省制(1)州、道、路:唐代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

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不过后道已为虚设,唐末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初承袭唐制,后改为路制。

路下为府或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下再领县。

宋后期增设军、监两类行政单位,视其辖区大小或归与府州同级,或归与县同级。

明代全国分两京与13(俗称13省)。

两京直隶皇帝,而(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路一级行政区划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2)行省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的内容:(1)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 地方:(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管理东北的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 在中央设,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 设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元代行省下辖路,路下领府或州,府和州下辖县。

不过后期也出现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隶属于行省。

清朝边疆设置军辖区,内地设省制。

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后期增设直隶厅其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

变成府—厅—州—县。

清朝督抚总管全省政务和军事,下面设主管财政的布政司和主管司法的按察司,还有提督(高级武官)、学政(主持教育科举)、粮道(主管粮食)、盐道(主管盐政)和河道(主管水利)等属官,一般一省只有一个布政司,但也有里外,比如江苏设布政司两人,一驻江宁,管理江北,一驻苏州,管理江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