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观的现代阐释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般来说,传统的惯性是历史发展的阻力。
但是,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被忽视的古代遗惠也有可能成为创造的源泉。
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回忆在中世纪被遗忘的古希腊传统开始,继而开创了近代科学文明。
就中国道家思想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亦有几次短暂的兴盛,但总的来说,它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遇,成为少数隐士高真修身立命的依凭。
可是,随着鲍尔、尼采、萨特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上帝死了”,从而在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科学、精神、生态、环境、社会等全面危机的时候,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似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正在向道家思想归复,并以此为契机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也许,今天的人类正生活在被尼采称之为“伟大的正午”的历史时刻,这是一个上帝已经死去而新人正在诞生的历史时刻,道家思想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老子能否在今天或明天“复活”?这是当代许多科学人文主义者关心的事。
在克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隔阂的努力中,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了而且仍在塑造着当代新道家的形象,这是否预示着一场新的文化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一、宗无为与法自然首先,如果我们回顾人类近现代理智活动的历史,可以作个简单地加以概括: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勃发,十六世纪中叶西方宗教改革达到高潮,十七世纪中叶笛卡尔哲学获得胜利,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使哲学独占鳌头,十九世纪中叶科学攫取权威,二十世纪中叶科学人文主义兴起。
今天,当我们审视人类走过的五千多年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在此前短短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经历了道德社会、权势社会和经济社会三大阶段,并开始进入智力社会的行程。
每当人类之旅到达一个行程转折之时,总是要回顾过去,重新确定新方向。
经济社会这段行程,是以文艺复兴发现人与自然的联系开始,又以科学至上、人与自然的分离结束。
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所导致的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已经到了必须作出抉择、实行文化转向的历史关头。
面对现代社会的全面危机,在人类确定下一个行程目标之时,卡西勒要求人们重温“敢于认识”的启蒙哲学的座右铭,寻找新的世界观 。
于是科学人文主义兴起,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人文主义思想被重新发现。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政治问题,成为经济学的新原则,并导出教育思想的新规范,产生了哲学的新世纪观,甚至促使宗教界革新其教谕。
东方传统文化中长期被忽视的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被重新发现,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分离”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复归。
这种复归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世界性复兴,又是一种新启蒙运动。
因为这种复归要求对现代文化作自我批判,当然这种自我批判的目的不是埋没理性和科学,而是发展、完善理性和科学。
但是未来的发展将不会仍然沿着十七世纪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却有可能借鉴中国道家的智慧,另辟新道路。
现代科学观在某种程度上向道家思想的复归,正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
颇受世人关注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子之道论为基础的。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老子用道来概括天地万物的宗祖、宇宙的总根源。
其主旨在于探讨天地与人类的关系,探讨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普遍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宗祖,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都从道那里获取自己的形体和性能,所以它们的本性和道是一致的,它们的行为都以道的法则为规范。
他说:“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的这句话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在于突出“自然”,其二在于规范域内。
首先,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法则。
正如宋吕惠卿所注:“道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无法为法者也。
无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曰道法自然。
” 也就是说,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自己生成的样子;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演化。
这里突出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同时展示了老子学说的终极目的。
这个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总法则——遵循自然。
既然如此,域内一切事物皆须遵循自然法则行事,便成了无可异议的事情,因为道是宗祖,而天、地、人、物是子孙。
宗祖效法自然,子孙亦须效法自然。
有鉴于此,可以说“法自然”是老子学说的大纲。
老子的全部学说都是在这个大纲的指导下展开的,其思维的触角可以涉及宇宙、人生、修养、用兵、谋略、治国等各个领域,但却永远贯穿着自然无为的灵魂。
法自然,宗无为,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亦是道家、道教学说的纲领。
这就是说,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一种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有内在的根据,遵循一个有序的规律。
那么,作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的人类,所作所为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个统一的宇宙法则,不能脱离和违背。
对此,老子强调说:大德之人的行为,都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规律。
可见,自然无为的法则是贯通道家、道教思想的一条主线,遵循这一法则的才可以称为道家,背离这个法则的便不是道家。
可以说,是不是真正的道家,就看他是不是主张自然无为。
老子学说与道家思想的主旨在自然。
这种独具特色的“自然”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
从老子的道论出发,其“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着三层意义。
第一是说天地人物都有所法,第二是说天地人物都无所为,第三是说天地人物同遵守自然。
换而言之,是说法则是普遍存在的,法则是不可违背的,天地万物都共同遵守一个总的法则。
将这三层意义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一条基本的思路:探究事物的法则,探究万物的总法则:用事物的法则解释事物的一般属性,用万物的总法则解释事物的根本属性;自觉遵循事物的法则行事,以领悟万物的总法则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家、道教是这样,其他学派也趋向于这样,连儒家后学也随之如此。
可以说,这种思路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思路。
道法自然的思想,突出地强调了法则、有序、统一。
所谓“法”,在这里就是指遵循、仿效之意,老子是希望人们用有序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后来的学人大多依循其旨,去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韩非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为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
” 把具体事物的法则称为“理”,把万物的总法则称为“道”。
认为理(即序)制约着万物,万物借助于理而相互区别;道总合万物之理,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总依据。
在老子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有人开始从事物法则的视角看待事物了,比如子产论天道、人道,孙武言地道,但他们只停留在具体的类别和事物上,没有人提出一切事物都有法则的见解,更没有人提出天地万物具有共同法则的见解。
是老子提出了这种见解,引导人们摆脱事物外在形式的局限,从事物的法则,特别是从万物总法则的高度去把握事物,可谓抓纲举目、一举万得的妙术,从而把人的思维一下子从具象提高到了抽象,在人们的脑海中开辟了一条通往智慧领域的快捷方式。
二、辅万物之自然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老子的道法自然观还涉及到价值观的领域。
在老子思想中所展示的各个层面上,究其根本,他所追求、所推崇的最高价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价值。
与其相连,“无为”则是老子提出的实现或追求这一价值的基本方法或行为准则。
换言之,“自然”与“无为”是老子所要强调的主要内容,是老子哲学所要传播的主要信息,通过对其价值观的探讨,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自然”这一概念的内容和特点。
在《道德经》中,直接提到“自然”的有五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推崇和赞赏的态度。
至于间接表达自然观念的章句更是随处可见。
“自然”作为老子学说的中心观念,不仅成为理解天地万物共生共荣规律的关键,亦是主导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命脉。
无论就人类与天地、道的关系,就圣人与万物的关系,还是就执政者与老百姓的关系而言,“自然”的观念都是最重要的价值。
关于执政者与老百姓的关系,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这是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推重“自然”。
指出最好的君主不会强迫百姓作任何事,也不会向百姓炫耀自己的恩德,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而不必理会他的存在。
这是道家理想中的虚位君王。
次一等的君主会做一些令老百姓感恩戴德的事,这是儒家理想中的圣明君王。
再次一等君主使百姓心生恐惧,这是通常所谓的铁腕暴君。
更糟的统治者令老百姓看不起,以至侮辱他、漫骂他,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无能昏君。
高明的统治者悠闲自得,少言寡语,万事成功遂意,百姓并不认为君主起了什么作用,都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去做的。
可见,“自然”是处理君民关系、管理社会的最高原则。
关于圣人与万物的关系,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意思是:圣人追求一般人所不追求的(精神境界),并不看重奇珍异宝之类;学习一般人所不学习的(自然之道),因而不犯俗人所犯的过失;他只是辅助万物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敢恣意妄为。
这种价值观念,是与各种世俗价值观念截然不同的。
河上公注曰:“学不学,圣人学人所不能学。
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
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万物自然之性,而不敢为焉。
” 曹道冲亦说:“圣人从事于自然之道,不强物情。
” 可见,把自然当做学习的对象,遵循的规范,不扭曲万物发展的本性,这是圣人的特点,亦是圣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三,在处理人类与天地、道的关系时,自然亦是贯穿始终的要害。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天地又来源于道,而道的特点则在于自然,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又取法于自然,所以道是最高的实体,而自然则是最高实体所体现的最高价值。
这里虽然罗列了五项内容,其实是逻辑的层层演绎,所强调的重点还在于两端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说穿了,就是世人,特别是君主,应该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
换言之,自然是贯穿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的根本而普遍的原则。
自然的思想贯穿《老子》全书,与其相关的观念还有“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袭常”、“知常”、“抱朴”等。
归纳老子对自然观念的运用和解释,自然的本意包括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势当如此的意思。
自己如比,是针对外力或外因而言,自然是自在自化的,不需要外界作用的参与。
本来如此,是针对观察者而言,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们认识的差别而变异。
势当如此,是针对发展趋势而言,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绝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人们可以认识自然,遵循自然,利用自然,但不能无视自然,抗拒自然,破坏自然。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因为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俗人之所以是俗人,就因为他妄自尊大,不顾自然之道而肆意妄为。
三、天道自然与万物为一中国的古代没有“自然界”这个概念,所谓“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