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2-02-06T09:16:02.9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柯红林曹明根金凤[导读] 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柯红林曹明根金凤(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五官科 200031)【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400-03【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贝尔面瘫患者,其中常规治疗4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强的松、阿昔洛韦、营养神经等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5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
调查和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常规治疗贝尔面瘫的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有效率为94.3%(P>0.05)。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发病年龄及治疗时程。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对老年人疗效更佳。
【关键词】贝尔面瘫中西医结合疗效贝尔面瘫(Bell’s palsy)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周围性面瘫。
发病率每年约为10~40/10万人,占所有周围性面瘫病例的60%~75%[1]。
贝尔面瘫病因不明,可能与血管痉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有关[2]。
现代西医多推荐联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贝尔面瘫[3,4], 其面瘫恢复率可达90.1%[5]。
中医主要以针灸治疗面瘫,其总有效率为87.5%~100%[6]。
我科自2002年起即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新模式,即在现代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中的灸疗应用于面瘫的治疗,经过8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其疗效可靠,能缩短面瘫恢复时间,对老年人疗效尤佳,而且病人普遍反应良好,依从性较高,安全无毒副作用,报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自2002年起收治的贝尔面瘫患者,共入选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82岁,60岁以上患者20例。
其入选标准为:(1)明确诊断为贝尔面瘫的患者,初诊时House-Brackmann分级在III级以上;(2)排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3)初次就诊时间距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且无面神经减压手术史;(4)无糖尿病或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其中45例包括9例60岁以上患者,采用了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强的松、阿昔洛韦、营养神经等药物。
另53例包括11例60岁以上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
1.2治疗方法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强的松、阿昔洛韦、营养神经等药物,强的松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顿服,持续6天,后每3天剂量依次递减。
阿昔洛韦为每日2次,每次500mg静滴,持续7天。
营养神经药物有弥可保每日3次,每次0.5mg口服及维生素B1每日3次,每次10mg口服,持续1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
赵氏雷火灸由重庆市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 规格为25g/支。
方法如下: 患者取坐位, 点燃雷火灸药顶端,对准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翳风和风池穴,距离皮肤2~3cm ,施以回旋灸法,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为止, 随时吹掉药灰, 保持红火状态。
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
1.3House-Brackmann分级及疗效判定采用国际通用的House-Brackmann分级法[7],该分级法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面神经疾病委员会采纳为分级标准。
此分级法分为Ⅰ-Ⅵ六个级别,Ⅰ代表功能正常,Ⅱ为轻度功能障碍,Ⅲ为中度功能障碍,Ⅳ为中重度功能障碍,Ⅴ为功能严重障碍,Ⅵ代表完全麻痹。
统计每例患者每日的House-Brackmann分级以观察疗效,I级和II级定为面瘫治疗有效。
记录每个患者的面瘫恢复时间。
最后汇总统计两种治疗方案的面瘫恢复率和面瘫恢复时间,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级,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常规西药治疗贝尔面瘫的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有效率为94.3%(P>0.05)。
其中60岁以上患者常规西药治疗的有效率为88.9%,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0.9%(P<0.05)。
常规西药治疗贝尔面瘫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4天,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0天(P<0.05)。
实验组无一例发生烫伤等副反应,安全可靠。
3 讨论贝尔面瘫(Bell’s Palsy,BP)是以19世纪英国神经学家Charles Bell命名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瘫”。
BP一直被视为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其传统的病因和发病学观点是面神经血运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BP病因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s Virus Type 1,HSV-1)感染有关[8]:HSV-1在膝状神经节潜伏,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如上呼吸道感染、寒冷、疲劳、睡眠不足、月经、免疫力降低等,病毒复活沿轴索扩散引起面神经炎症和肿胀,造成面神经麻痹。
美国神经病学会质量标准小组委员会经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于2001年颁布了类固醇、阿昔洛韦以及外科方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指南[9],并于2004年再次肯定该临床指南,该指南推荐①早期口服类固醇激素,很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 ②早期阿昔洛韦与强的松联合用药,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③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外科面神经减压改善面肌功能。
但临床上对应用类固醇激素和阿昔洛韦治疗BP仍争议不断,有研究认为:虽然应用激素能够明显提高面瘫恢复率和缩短面瘫恢复时间,但最终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也有学者进行一项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显示阿昔洛韦并没有明显的效果[10]。
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伐昔洛韦联合强的松治疗BP较安慰剂联合强的松疗效显著,前者对完全性面瘫的恢复率达90.1%,较后者的75%明显提高[11]。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是由于脉络空虚,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中医多以针灸治疗BP,其机制在于调整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加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再生和侧支建立,加强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和机体功能恢复[12]。
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文献中报道的治愈率在72.5%~98%之间,总有效率为87.5%~100%[13]。
美国医学会主编的《通用医疗程序编码》也正式纳入针灸疗法,认为它是一种治疗面瘫正式有效的方法。
相比针刺,灸疗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能“攻之不及”,凭借艾灸的温和势力以及药物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刺激体表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保健作用[14]。
在面神经分布区域施灸,能够增加血供,促进炎症吸收,使面神经的机能尽早恢复。
灸疗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应用较多,除应用于面瘫后期以外,尚有用于治疗风寒型面瘫,总有效率达96%[15]。
本研究中采用的赵氏雷火灸由艾绒及10余味中药如防风、青蒿、田七、艾叶、苍耳子等疏风散寒之中药制成,其特点是燃烧时火力猛、渗透力强。
防风具有祛风解毒、祛瘀止痛的作用;青蒿具有退热凉血作用;田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我们发现加用灸疗后,相对而言60岁以上老年人受益更明显,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微循环较差而灸疗有助于促进血循环有关。
对于所有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这对于减轻患者的住院或治疗时间,甚至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都大有裨益。
且在我们的治疗实践中,患者对于灸疗普遍接受性好,依从性高,无一例发生烫伤等副反应,安全可靠。
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参考文献[1]Rowlands S, Hooper R, Hughes R, Burney P. The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 in the UK. Eur J Neurol 2002;9:63-7.[2]Peitersen E. Bell’s palsy: 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facial 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 Acta Otolaryngol Suppl 2002;549:4-30.[3]高志强.Bell氏麻痹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继续医学教育, 2006,(20) .[4]Holland J. Bell's palsy[J]. Clin Evid.2006 Jun;(15):1745-50.[5]Hato N, Yamada H, Kohno H, et al. Valacyclovir and prednisolone treatment for Bell's pals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tol Neurotol. 2007 Apr;28(3):408-13.[6]朱红影.艾灸翳风、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86例.上海针灸杂志,1998 ;17 (4 ):28.[7]House JW, Brad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146-147.[8]Schirm J, Mulkens PS. Bell’s palsy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APMIS,1997,105:815-823.[9]Grogan PM,Gronseth GS. Practice parameter: steroids,acyclovir,and surgery for Bell’s pals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01;56(7):830-836.[10]Adour KK,Ruboyianes JM,Von Doersten PG,et al. Bell’ palsy treatment with acyclovir and prednisone compared with prednisone alone:a 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6,105:371-378.[11]Axelsson S, Lindberg S, Stjernquist-Desatnik A. Outcome of treatment with valacyclovir and prednisone in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2003 Mar;112(3):197-201.[12]He SH, Zhang HL, Liu R. Review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1995 ; 15 (1) : 63 67.[13]Ren XQ. A surve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1994 ; 14 (2) : 139 146.[14]宋亚光.试论艾灸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运用.针灸临床杂志,1999 ; 15 (1 )32-34.[15]万培刚.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8 ;17 (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