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作者:陈德华(学生学习青海海西格尔木学生学习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0 / 770发表日期:2010-07-26 20:57:10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

”这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不同年代的不同教师均有不同的回答。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成效的显现。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

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观问题受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题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基本原理。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基于其作为人的这一主体存在,是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是既享有一定权力也承担一定责任的责权主体。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色彩最斑斓、生命生长最迅速、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

教师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虽然知识很多,但他们的知识是无序的。

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头脑中许许多多无序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之科学化、有序化。

面对这些“观其外表,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的中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在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学生是责任主体,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赋予责任意识,明确是自己要学习,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做什么。

学生升入高中后,我们常常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学生认为回家没有作业,因为老师没有留明确的要写几遍的作业。

针对这一现象,每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我们的一个教育重点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一个学生课余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不是以老师是否留作业为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掌握的知识就是学生课下学习的重点。

只要有了‘自己要学习’的责任意识,学习才可能变得主动。

新课程下的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走路,自己去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责任,主动学习。

二、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个性是指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该个体与他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又经过后天社会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

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我们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安排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只引导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里思维,而要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性。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千差万别。

其实在新课程中,这些差异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实施新课程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观英才施教,使教学真正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其次,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

老师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时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力量的机会。

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三、学生是具有发展全能的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运动、自我、交往的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

布鲁姆也曾指出:一般智力健全的儿童,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就启发我们,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我们为之创造条件,其潜能中将会被开发,素质也将得以完善。

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教师应视之为教育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这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新课程提倡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同时因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作为教师不能对某些学生放弃这种发展的可能,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他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进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其每一个可能素质做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一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个体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

在理念上,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行为。

四、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

”创造是人类的本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过程。

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事实表明: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已超过了成年人,尤其是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

而且,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新信息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

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飞扬,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因为这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创造是人的天性,培养创造性是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之举。

素质教育唤醒“以人为本”新的学生观【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式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

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

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

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

“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

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

三、学生需要尊重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

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

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

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的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四、学生都有潜力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

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

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意识,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

新课改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杨胜勇发布时间:2010-8-4 23:55:49这次新课改,无论从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方法,课程管理等等,都体现了这样一个中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

为此,作为课改实施者的一线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人这一学生观。

一学生是人,他们有思想情感和多方面的需求这虽是一个浅显的常识,但传统的教育却往往有悖于学生是人这个基本的事实,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