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复习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复习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复习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第一章第一节: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真空不能传声。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的传播速度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第二节:1、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正是由于双耳,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4、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是:(1)有发声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3)有健康的耳朵接收声音,并且声音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第三节:1、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

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3、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4、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

人们把高于20000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把低于20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人类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Hz至1100Hz,比听觉频率范围窄且在听觉频率范围内。

狗等动物能够听到次声波;大象等动物能够发出和听到次声波;蝙蝠能够发出和听到超声波。

5、物理学中,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

决定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

6、因为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一般不同,所以声音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音色。

确定和区别不同发声体的声音主要是利用音色。

第四节: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还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光污染。

4、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5、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 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djs 第 1 页 2013-4-5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6、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因此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第五节:1、声能够传递信息。

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2、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的应用:(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回声达到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增强。

第二章第一节: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太阳、恒星、萤火虫、水母等属于天然光源,蜡烛、电灯、日光灯等属于人造光源,月亮、行星等不属于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影子的形成(皮影戏)、月食、日食、排队时看齐、小孔成像(大树底下的光斑)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是应用了模型法。

5、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108米/秒,合3×105米/秒。

6、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空气中的光速也取为3×108米/秒。

光在32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光在不同介质43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排列是:ν真空>ν空气>ν水>ν玻璃。

光年是长度单位,意思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1、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

它们都要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第三节: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1)像的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同。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玻璃板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反射镜的反射后,为发散光线,则它们反向的延长线(虚光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像称为“虚像”。

虚像不能显映在屏幕上,也不能使照像底片感光,只能用人眼观察到。

在平面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观察到的像都是虚像。

djs 第 2 页 2013-4-53、凸面镜和凹面镜统称为球面镜。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的实际应用有:汽车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凹面镜的实际应用有:太阳灶、汽车灯和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医生用的额镜。

第四节: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射入水时发生了折射现象,同时水面还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光线向分界面方向偏折)。

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现象有:池水“变浅”、水里的鱼儿变浅、笔杆“错位”、海市蜃楼、斜插在水的的筷子向上弯折等。

4、岸上看水中物是变浅;水中看岸上物是变高。

第五节: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太阳光被分解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红光、绿光、蓝光混合在一起成白光。

3、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

颜料的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成黑色。

4、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

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白色不透明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红色物体反射红光吸收红光以外的所有色光。

)第六节:1、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人眼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诊断疾病。

(2)制 3、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效应。

红外线的主要作用:(1 成红外线夜视仪。

(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5、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6、紫外线的作用:(1)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2)紫外线能杀菌。

(3)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可以用来进行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7、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

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第三章第一节:1、远视眼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

4、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用F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f表示。

5、三条特殊的光线:(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2)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6、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这个光斑就是焦点,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焦距。

7、判断透镜种类的方法:(1)摸:(2)照;(3)看:(4)望。

djs 第 3 页 2013-4-5第二节:1、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放大镜也是凸透镜,它能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三节: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像距V在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之间。

2、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像距V等于两倍焦距。

3、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像距V大于两倍焦距。

4、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等于一倍焦距时,形成平行光,5、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7、当物距U减小时,像变大,像距也变大(成实像)。

当物距U减小时,像变小,像距也变小(成虚像)。

8、成实像时,物像居于凸透镜两侧,成虚像时,物像居于凸透镜同侧。

二、实像和虚像。

1、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叫做实像。

2、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像,这个像是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叫做虚像。

第四节:1、眼睛看清楚物体的过程是: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此时,晶状体的焦距变大。

)3、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此时,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4、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5、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1)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2)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成像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