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2013年-2017年)
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2013年-2017年)
-1-
附件 1
单位:亿元、% 序号 一 指
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2013 年-2017 年)
标 产 2012 年 值(交易额) 2017 年 年均增速 2012 年 890 160 445 400 285 546 100 190 60 60 45 25 60 30 30 103 30 50 23 94 60 34 增加值 2017 年 1900 230 1080 1000 590 1380 200 590 300 130 100 60 170 100 70 240 60 110 70 180 110 70 年均增速 13% 4% 17% 19% 12% 18% 15% 20% 30% 17% 22% 18% 20% 40% 16% 18% 15% 16% 18% 10% 8% 15%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
强化高端人才培养集聚。 十 健 全 人才保障
积极创建国家“海智计划”蚌埠工作站,大力提升蚌埠合 周 芜蚌人才金港服务能力,力争在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取得新 突破。 深入推进市“3221”创新团队建设、省“115”创新团队培 育和申报工作。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的培养力度。推进科技人才职称评定改革。 引导鼓励驻蚌高校围绕重点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其毕业大 学生在蚌直接就业的,市财政依据就业学生数量给予用人 单位相应补贴。
一
序号
工作事项
主要内容预期Βιβλιοθήκη 标责任领导牵头单位
配合部门
二
集聚优势壮大玻璃设计院、北方通用、40 所、41 所、德豪润 达、新威电子、大富机电、昊方机电、国威滤清器、柳工起重 机、中粮生化、丰原集团、蚌埠卷烟厂、皖酒集团、特步休闲 操龙灿 市经信委 实施强企工程,围绕重点产业, 户外服饰、 华芳纺织、祥兴箱包等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 集中优势要素资源,通过培育、 际竞争力的超百亿元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引进、重组、上市等方式,打造 市文广新 做强做大 一批居产业链核心环节、 具有国 推进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壮大星宇文化、水 局、 旅游局, 龙头企业 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实施 木动画、大明文化产业园、玉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古民 王勇勇 市委宣传部 各县区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培育一大批 居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 2-3 家文化企业航母;积极 秦 武 市商务局 “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带动现代物流加速壮大。 重点支持雨润、 成达、 中纺、 大成、 现代牧业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 刘 积极引进、培育一批种、养、加一体化特色龙头企业。 亚 市农委
张孝成
市发改委、 经信委、 市财政局 国税局、 地税局
序号
工作事项
主要内容
预期目标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
配合部门
积极开展政银企合作。建立银企、银园合作对接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性资金以存促贷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向重点产业企业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支持重点产业企业运用专利权、 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融资。大力推广抵(质)押贷款业务,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引入金融租 赁机构。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八 强 化 张孝成 金融支撑 支持重点产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尝试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为重点 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 支持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等,推动其参与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 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担保服务能力,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可授权政府性公司通过参股等方式支持推进。做大做强蚌投、 城投和县域融资平台。 建立完善重点产业用地优先保 障机制,探索利用中原经济区 新增土地指标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省级年度安排的用地 “人地挂钩”政策,拓宽用地指 计划主要用于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标来源。 九 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等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奖励支持参 江 确 保 照已有标准执行;研究制定文化、旅游和高端服务业企业 加 土地供给 健全重点产业节约用地机制, 集约用地支持办法。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清理和腾出 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 的土地重点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组织重点产业项 目申报点供用地指标。 推进土地流转, 支持现代农业企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市耕地 50%以上。 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 刘 娅 市国土局 市环保局、 规划局, 各县区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
配合部门
六
禹会区重点布局高端装备配套、生物产业、观光农业、旅 坚持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错位发 游及文化创意产业。 优化重点 展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 淮上区重点布局环保装备、加工制造、商贸物流产业。 张孝成 产业布局 布局。现代农业重点在三县发 怀远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智能装备、应用电子、光伏产业;怀 展。 远马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能源、生物、化工、新型建材产业。 五河沫河口园区重点承接精细化工、整机装备、生物医药 产业;五河城南工业园区重点承接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 工产业。 固镇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装备制造、生物、农产品深加工 产业; 蚌埠铜陵现代产业园重点布局台商投资、 纺织服装、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依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围绕产业薄弱和缺失 环节,延补产业链条,加速推进产业集聚。 统筹安排 20 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产业发展。 逐步加大新增地方财政收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力度。
市发改委
五
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的制定,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品牌影响力,以标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 深入实施品 准化助推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 牌战略,提质量、抓名牌、定标 秦 品牌战略 准,推动企业走品牌经营之路。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合作,促进 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增强企业可持续发 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 经信委
序号
工作事项
主要内容
预期目标
责任领导
牵头单位
配合部门
四
积极申报重点产业项目进入省 “861”重点建设项目库,并将 其纳入市“3461”行动计划,分 着力抓好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文化创 年度制定项目建设目标, 实施分 意产业园、临港物流产业园、沿淮物流基地等现代服 层调度; 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实 务业项目。 施市领导牵头领衔制度, 建立推 加快实施 进机制,确保顺利实施。强化要 着力抓好现代牧业一体化、大连成达养殖场、雨润食 重大项目 素资源保障, 营造良好的项目建 品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 设环境。 争取五年滚动实施重点产业项目 400 个,累计完成投 资 2500 亿元以上。 加强重点产业规划编制和重点 产业项目谋划。
二 (一) (二) 1 2 3 4 (三) 1 2 (四) 1 2 3 (五) 1 2
地区生产总值 其中:一产 二产 工业 三产 五大重点产业 传统加工业 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生物产业 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 文化旅游业 文化产业 旅游业 高端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 高端商贸业(交易额) 金融业 现代大农业 优势农产品种养业 食品加工业
勇
市人才办 市人社局、 科 协
市财政局 张力量 市教育局 市民政局、 人社局、 农 委、 妇 联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和新马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 地建设,大力培育产业技术工人和农业实用人才。
三
重点推进国家生物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粮生化国家 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特种玻璃监督检验中心、玻璃节能技 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浮法玻璃新技术重点 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 积极创建 MEMS 技术研究中心、 通 信电子研发中心、LED 封装测试中心、大吨位起重机研发 深化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科技与 中心、通用机器人研发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经济一体化发展。 着力推进蚌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蚌埠科技创业服务 持续提升 中心、蚌埠大学科技园、怀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创新载 操龙灿 创新能力 体建设。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 重协同创新。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 驻蚌高校 重点支持蚌埠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省滤清器监 合作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 督检验中心、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 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五年内新增科技型企业 600 家。 在蚌转化。
操龙灿 张孝成 操龙灿 操龙灿 操龙灿 王勇勇 秦 武 秦 武 秦 武 张孝成
市经信委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市科技局 市经信委 市委宣传部 市旅游局 市商务局 市商务局 市金融办
刘
亚
市农委
备注:高端商贸业主要按交易额测算;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归入工业统计。
附件 2
蚌埠市加快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安排汇总表(2013 年-2017 年)
着力抓好 8.5 代玻璃基板生产线、 MEMS 电子核心器 操龙灿 件、通信射频器件、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项目。
市经信委
王勇勇 市委宣传部 秦 武 市商务局 市科技局、 文广新局、 规划局、 刘 亚 市农委 旅游局、 招商局, 各县区 张孝成 市发改委
加快推进国家硅基功能材料产业集聚试点、新型显示 产业园等谋划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每年新增谋划项目 张孝成 规模达 600 亿元。 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积极实施品牌 提升战略,着力创造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品牌。
市经信委、 国土局、 规划局、 市发改委 旅游局、 招商局, 各县区
七
加 大 围绕重点产业遴选优质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 财税支持 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扶持政策,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支持重点产业产品进入国家、省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扩大市场份额。 积极争取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产品列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采购目录。
1360 250 680 200 220 180 80 150 80 70 250 100 150 280 110 170
4340 500 2100 1000 500 400 200 500 300 200 700 200 500 540 190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