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作文细节描写原创教案

高中作文细节描写原创教案

《细节描写》教案教学目的:1、学会运用细节描写2、“人生感悟”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教学设想:三课时教师指导和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审题一课时;学生构思、写作一课时;今后的作文也是基本这样安排。

教学内容:一、经典回顾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二、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是泛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件过程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举止中看似无关紧要,不为人们注意,却很有描写价值的细微环节。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三、细节描写的作用一、凸显人物个性细节描写往往对人物形象的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角落”作特写式的描写,以期从一个“出彩”的角度适度放大并突出人物个性。

例如,孔乙己“之乎者也”的语言细节描写,就凸显了他处处以读书人自居,以自己是读书人而自命清高的个性特征,却也让人感到了他的迂腐不堪和可悲。

再如,“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外套,寒颤颤的。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鲁迅《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极富个性的服饰细节描写,反映了他不修边幅,只顾做学问的性格。

“……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又如,“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契诃夫《变色龙》)中“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是奥楚蔑洛夫身分的象征,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

“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

一“脱”一“穿”的细节,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二、触动读者心弦细节描写中的“细节”大多关注现实生活的焦点、热点,或者贴近人类永恒的情感,以期与读者形成更多的共鸣点;或运用铺张渲染法,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全面展示事物的特点,就像绘画中在简笔勾勒的基础上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扣动读者的心弦。

例如,“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中,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触动并激发了读者对德国侵略者的厌恶、反感甚至仇恨之情。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写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运用细节描写,对这三拳进行了充分的铺张渲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从味觉、视觉、听觉作了一大串形容,充分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读者的“惩恶扬善”阅读快感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展示故事情节话剧《陈毅市长》中,一开始介绍齐仰之的家时,特别提到了墙上那醒目的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本室主人敬白。

这个细节的出现为下文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开始陈毅市长好不容易“破门”,又受到“三分钟”的限制,而后陈毅市长采用激将法迫使齐仰之“破例”,有“三分钟”而到后来的“秉烛夜谈,三天三夜”。

正是这个小小的字条而使剧情波澜起伏,故事情节也围绕这小小的字条而得到展示。

人物性格也在矛盾中得到了展示。

四、一叶落而知秋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细节描写中“细节”的选取是颇有讲究的。

它要求达到“以一当十”“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落而知秋”“一叶一枝一世界”的效果,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例如,《孔乙己》中的一段细节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真所谓“一衫破而知穷”,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就活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由孔乙己的破长衫而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真可谓一叶一枝一世界!细节是美的源泉,让一木一石现出光彩;细节是生活的放大镜,透过一叶一枝见世界本色。

朋友们,让我们抓住人生的每个细节,使你的作文呈现出更靓的世界!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

“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

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

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

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

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

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棋王》中的细节描写: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

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四、细节描写常见方法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

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

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可见这样的细节描写,下面举两例略加分析。

在鲁迅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中,作者都写过主人公买酒的情形,但怎样买酒,却又截然不同,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神奇力量。

先看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喝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阿Q就不同了。

“中兴”之后,阿Q从城里回到了未庄: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口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孔乙己买酒,作者用了一个“排”字。

这个细节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孔乙己把钱一文一文往柜上排成一排的样子,他是那么细心,那么谨慎,那么认真,生怕多给别人一文,所以要一文一文地数,以便看得清楚,数得准确。

这个细节描写,不但极为符合孔乙己寒酸、贫苦的生活处境,也刻化出了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斯文、纤弱的生动形象。

阿Q买酒付钱,作者用了一个“扔”字,这个细节描写不但写出了阿Q的神气,他是那样豪爽,那样大度,而且很好地折射出了阿Q当时的心理——今天我比你们阔多了。

鲁迅在《药》中对康大叔递给华老栓人血馒头时的那段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就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抢”、“扯”、“裹”、“塞”、“抓”、“捏”)极其深刻地显示了康大叔这个人物凶残、贪婪的本性。

这些传神的动词把一个刽子手的形象凸现得如此圆满,给人一种如在眼前的感觉。

2.简笔勾勒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