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静的心

宁静的心

宁静的心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

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

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

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

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藉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

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

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

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自我挑战。

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摘自《青年文摘》【赏析】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一个“宁静致远”。

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

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青年的陷阱余秋雨经常听到一些人得意洋洋地宣称,他们的人生充满快乐,而且已经找到快乐和幸福的秘方。

很多传媒、书籍也总是在做这方面的文章。

浅薄的嬉闹主义,已经严重地渗透到我们的文化机体。

这就像在饮食中糖分摄入过度,种下了一系列致命的病根。

我在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中早已得出结论:在审美视角上,喜剧出自于对生活的俯视,正剧出自于对生活的平视,悲剧出自于对生活的仰视。

只有那些“似喜实悲”的作品,兼具多重视角。

这也就是说,一切欢乐的宣言、嬉闹的作品,对生活的态度是俯视的、居高临下的。

嬉闹作品中那些喜剧角色为什么被观众嘲笑?因为他们的水平都低于观众,观众在“看破”他们的同时,享受着自己的聪明。

相反,一切悲剧的情怀、悖逆的思维、无解的迷惘,都是因为仰视。

茫茫天宇永远笼罩着毁灭的气氛,少数壮士却在扶助其他生命,这就是伟大和崇高的踪影。

在人生诸多重大陷阱中,哪一个阶段的陷阱最大、最险、最关键及长远、最难于弥补?青年时代。

我认为,这事在中国有特殊的文化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家族传代伦理”,表面上虽然十分讲究孝道,但立即又跟上一个最重大的阐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就是说,孝道的终点是传宗接代。

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比较、纷争、嫉妒、报复,都与子孙的状态有关。

祖业的荣衰存废,也都投注给了青年。

因此,赞美青年,也等于赞美整个家族、全部祖业。

即便表面上还“训导严正”,实际上,千年传代气氛的核心,就是赞美中的期盼、赞美中的比赛、赞美中的赌押、赞美中的显摆。

赞美祖辈大多是口头上的,而赞美青年却贯穿在全部眼神、笑容和梦呓之间。

为了打破这种代代承续的保守性,有些社会改革家希望把青年从一个陈旧结构中拉出来,成为除旧布新的闯将,于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赞美青年。

社会改革未必成功,但那些赞美却留了下来。

老人赞美青年时代,大多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断言青年时代有“无限的可能性”。

其实,那是因为后悔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就把记忆拉回到那个尚未选择定当、因此还有其他可能性的时代。

但是,青年人常常读错,以为“无限的可能性”会一直跟随自己,变成现实。

其实我们应该诚实地告诉青年人,所有的可能性落在一个具体人物的具体时间、具体场合,立即会变成窄路一条。

错选了一种可能性,也就立即失去了其他可能性。

当然,今后还能重选,但在重重叠叠的社会关系和职业竞争中,那是千难万难。

绝大多数青年人,会把那条窄路走下去,或者更换一条窄路,走得很辛苦。

正是在青年时代,锁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

由于锁定之时视野不够、知识不够、等级不够、对比不够、体会不够、经验不够,因此多数锁定都是错位。

本来这是严酷的事实,应该引导青年人冷静认识、逐步接受。

并且告诉他们,在很难改变境遇的情况下,应该在青年时代好好地陶冶品德、锻铸人格,由此来提高一生的精神等级。

今后即使过得艰难,也会是不一样的人生。

但是,世间对青年的赞美习惯,冲击了这一切。

这情景就像一个锻铸场。

火炉早已燃起,铸体已经烧红,正准备抡锤塑型,谁料突然山洪暴发,场内场外都涌来大量水潮。

火炉熄灭了,铸体冷却了。

被浑水一泡,被泥污一裹,它们再也不能成材。

这是一个比喻。

青年就像那刚刚要锻铸的铁体,而滔滔不绝的赞美,就是那山洪,那浑水。

锻铸过程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就中断了。

于是,这样的青年,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就“废”了。

是的,我们很少看到青年在进行着严格的品格锻铸。

经常见到的,是他们在种种赞美和宠溺中成了一群“成天兴奋不已的无头苍蝇”,东冲西撞、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又浑浑噩噩、不知省悟。

他们的人生前途,不言而喻。

经常听到一些长者说:“真理掌握在青年人手里。

”理由呢?没有说。

我总觉得,这多半是一种笼络人心的言语贿赂,既糟蹋了青年,又糟蹋了真理。

青年人应该明白,在你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非常复杂、非常诡异、非常精彩地存在了很久很久。

你们,还没有摸到它的边。

不要说真理之门了,就是懂事之门,离你们还非常遥远。

请不要高声喧哗,也不要拳打脚踢。

因为这在你们以后的长途上,都会成为稳定的模式、永恒的耻辱、公众的记忆,想抹,也抹不去。

【赏析】青年所拥有的宝贵青春时期始终被视为其人生的黄金时代而备受尊宠、赞美,但当青年因“捧杀”而流于浮躁肤浅、自鸣得意,原本的韶华光阴倒成了作茧自缚、固步自封的画地之牢。

在传统的家族伦理与现代的青春崇拜之间,青年的位置被置于各自评价体系的顶层,而与此地位并不匹配的是青年的自我修养与心性淬炼皆有待于知识文化的熏陶与品德意志的涵养。

故而,与其溢美青年青春本身,莫如赋予青年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使命,擎起青春以为锐意进取、高歌猛进的旗帜,如此光我神州完我责方是青年之为青年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拥抱心中的那片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纯真的向往,却感动那些有着渴望的人去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安放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人是感性的动物,总易被周围的事物引起心中的波澜,许多纯真与美好会在某一瞬间像烟花一样绚烂绽放,善心就此被唤起。

“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平凡却伟大的事迹震撼心灵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唤起了人们被物质生活遮盖住的那颗善良之心。

坚守岗位的清洁大妈,拾金不昧的退休大爷,用生命航行的舰艇工作者……这些让人们在眼泪中铭记的故事,带着压抑的沉重,却在生活中绽放出许多美好。

我们可以看到,并且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自己,在迷途中寻找丢失的自己,寻找那片心中的安宁。

一位轻狂不羁的少年在叛逆的青春岁月里曾经犯下不少错事,但是他被送进劳教所后,每天虔诚祈祷,做义工,渐渐的,他的叛逆之气没有了,说话做事也变得友善了。

在被释放之后竟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组织和参与了许多慈善活动。

这就是善心的力量,这就是人性中的善良重生后的绚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善的镜子,只是我们过于匆忙,只想着如何追求现世中物质的幸福,却忽略了心中那片海的宁静。

拥抱心中的那片海,找回心底最真的自己。

当今社会需要真诚,需要宁静,现在的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别人,沉淀下浮华的世事纷乱。

忽然想起,为什么有些人一直默默地做着慈善工作,整日奔波劳累,却从不放弃,因为一个人的善行可以唤起另一个人的善心,这种影响是无形的,却也是强大的。

陈坤的“行走的力量”,从最初一个简单念想,以实际的“行走”让人们感受到了善的力量,唤起了许多人早已淡化了的善心,现在的行者仍在不断增加。

姚晨的“难民之行”更是募到了很多人的善款。

但随着现在的信息网络化,或许不再只有明星效应才能有这么大的影响,普通人也可以做到。

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关怀……都能触动他人的心弦。

某贫困地区来了一位支教老师,她用真诚给每个孩子以未来的期待,她把自己的经历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发到网上,不少人被她的善心打动,为山区孩子寄去了自己的心意,跨越山沟,也寻回了那久违的宁静。

善心是可以被唤起的,所以请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用真诚的微笑去迎接每天的朝阳吧,或许你不经意的善意行为就可以帮助别人拥抱心中的那片海,回归最纯真的本质,寻回最初的平静和美好。

【赏析】文章立意切合题意,将“善意”落脚于每个人身边,落脚于社会的每个阶层,可触可感。

虽然并未引用原文材料,却通过“拥抱心中的那片海,找回最心底的自己”深刻化用了材料,升华了材料内涵。

考生对素材的把控度颇见功力,无论是“感动中国”、哲理故事,还是陈坤、姚晨的明星素材,最后都能与普通人的善意联系起来,使行文厚重充实,无脱离生活实际之感。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

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

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

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人镜对着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

于是双手挥舞着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代圣明,我们又怎能忘了玄武门前的血泊?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