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竞赛项目解决方案目录一、赛项名称 (3)二、赛项申报专家组 (3)三、赛项目的 (4)四、赛项设计原则 (11)五、赛项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13)六、竞赛内容简介 (14)七、竞赛方式 (17)八、竞赛时间安排与流程时间安排 (18)九、竞赛试题 (20)十、评分标准制定原则、评分方法、评分细则 (27)十一、奖项设置 (32)十二、技术规范 (33)十三、建议使用的比赛器材、技术平台和场地要求 (35)十四、安全保障 (40)十五、经费概算 (41)十六、比赛组织与管理 (43)十七、教学资源转化建设方案 (45)十八、筹备工作进度时间表 (47)十九、裁判人员建议 (48)二十、赛题公开承诺 (50)一、赛项名称(一)赛项名称虚拟现实(VR)设计与制作(二)压题彩照(三)赛项归属产业类型电子信息产业类(四)赛项归属专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61)计算机类(6102):计算机应用技术(610201)、软件技术(610205)、动漫制作技术(610207)、数字展示技术(610209)、数字媒体应用技术(610210)、移动应用开发(610212)。
二、赛项申报专家组略三、赛项目的大赛口号:虚拟现实大赛,真实双创梦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年,无论在产业领域,还是在教育亦或是研究领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当之无愧是个热点。
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产业领域中投身虚拟现实的投资团队和创业团队呈爆发式增长。
(一)赛项设立背景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目前国家对虚拟现实领域十分重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虚拟现实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中明确指出,将数字内容领域中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利用到相关领域,实现可视化交互操作的服务发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的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和服务设计等。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中,虚拟现实技术属于前沿技术中信息技术部分三大技术之一。
在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中,重点内容包括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
从VR行业发展层面来看,VR技术作为近年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兴产业之一,拥有着庞大的潜在应用领域及巨大的市场前景。
虚拟现实产业链长,产业带动比高,涉及产业众多,包括虚拟现实工具与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行业应用和相关服务等。
2016年4月,工信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提到:“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550亿元,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正在高速发展中”。
目前,虚拟现实(VR)已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地产、工业仿真、医疗、旅游、电力、消防、军事等各行各业中,通过其沉浸感、交互性及构想性的显著特征开始不断地影响大众日常生活。
工信部已经联合行业、企业研制虚拟现实国家级和行业标准。
“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亚太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等纷纷成立,共同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福建、重庆、江西、山东等地建立VR产业基地,产学研用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在虚拟现实标准制定上,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已于2016年12月成立,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标准应用推广组、国际标准化组、知识产权研究组4个工作组。
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成立,秉持“开放、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旨在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企业协作、健全产业生态,推动全产业链的共创、共荣、共享。
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管理办法》、《标准委员会“十三五”工作计划》,讨论了标准需求及提案,并对《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通用规范》进行了解读。
根据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在今后一段时期将对市面上主流虚拟现实产品进行检测排名,一方面对在研的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标准进行试验,对标准中的方法、指标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适用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对市面上的产品提供标准符合性测试及性能测试。
从需求端来看,虚拟现实的概念也广为人知,行业已经处于爆发期。
标准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虚拟现实产业涉及与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范围广泛,更需要有标准化来引领创新协作,实现共赢发展。
从VR人才需求层面来看,VR产业与多个行业领域的融合态势,带动了VR产业链中人才需求的井喷,衍生了新型人才培养需求。
2016年6月,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发布的《全球虚拟现实(VR)人才报告》中数据显示:美国VR人才占全球总数40%,中国VR人才数量占全球2%;从VR职位需求量来看,美国独占近半,中国则约占18%,人才需求量位居全球第二,高质量VR人才的匮乏成为中国VR产业发展的核心症结。
当前VR开发人员大多是从游戏、动漫、3D仿真、模型等行业转型而来,由于行业技术之间的差异性,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
2016年,关于VR技术在职业院校普及方面,在工信部教指委、中国计算机学会等机构指导下,在北航、北师大等高校的帮助下,由微软、HTC、网龙等企业组织了近百场VR技术进校园的活动,开展了数百场相关讲座,覆盖了近万师生,获得了职业院校师生一致的好评。
一些行业领头企业为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各省市职业院校计算机协会开展合作,组织了二十余场专业建设研讨会,探讨如何更好的在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中开设VR方向专业,以及为之后开设VR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提升职业院校老师的技能水平和授课水平,据初步统计,行业协会、领头企业在2016年共组织了130多场培训,培训老师约4000人。
为了进一步快速VR技术推广,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工信部教指委安排下,计划大赛开始前,在各省份有针对性的针对高职院校开展50场以上的VR技术讲座,组织15场以上的免费师资培训,实施10个以上省份的专业建设研讨会,推广VR相关技术,让高职院校老师、学生掌握VR技术,为整个行业发展服务。
综上,赛项设立适应经济与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二)赛项已有基础VR赛项成熟性体现:2016年,VR行业内已开展多次全球规模的行业大赛,沉淀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经验。
如:中国首届VR游戏者开发大赛,HTC全球首届VR内容大奖赛,HTC Viveport全球VR内容大赛,戴尔携手英特尔启动VR开发者大赛,优酷与UCCVR联合发起全民VR视频大赛,VRCORE硬核虚拟现实开发者大赛等(详见附件)。
VR赛项可行性体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在电子信息大类中开设虚拟现实相关基础课程,如数字媒体技术、建模与渲染、程序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一些职业院校已经成立或筹建虚拟现实技术专业。
本次大赛重点考核模型制作、VR引擎的使用与操作、虚拟现实的交互设计与研发等知识与技能,涉及到多个专业,包括产品设计、研发、美工等,因此建议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来参加,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三维动画设计专业,来自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师型”师资可以提供指导。
(三)赛项总体目标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教育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基本要求,大赛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产业、行业、企业深度结合,在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引领和帮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师生虚拟现实技能,通过竞赛促进实验实训室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而引领VR专业建设,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学生就业和“双创”,服务虚拟现实产业大发展。
1.引领VR专业建设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已陆续开展面向虚拟现实技术的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三维建模、程序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开展VR技术与技能的教学,但部分院校仍然未系统的开展VR 专业建设。
通过本次大赛,加强VR这一新兴专业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引导高职VR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VR教学平台和资源平台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培养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的新型专业人才,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
以本次大赛为抓手,让已经开设虚拟现实二级学院或专业的职业院校成为示范,引领并支持更多职业院校建设虚拟现实专业。
2.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面向“中国制造2025”、“教育2030”、“互联网+”、“双创”、“信息化”、“两化融合”等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努力提高全国高职院校VR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大赛主要结合虚拟现实领域企业(如互联网、教育、旅游、军事、制造、医疗、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电影制作、数字传媒及游戏企业等)对VR人才的技能要求、岗位需求,赛项重点考核VR内容设计、VR制作等核心技能与核心知识,包括创新设计方法、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交互设计、人机互动、数字影像后期合成等能力,熟练掌握虚拟现实相关软件操作,如VR资源编辑制作工具、设计软件、教学平台、交流平台、展示平台等,以及VR教学、实验、实训、体验、创客、培训、展示等方面设备的使用,努力提高全国高职院校VR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3.深化VR教学改革第一,推进高职院校VR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和促进已开设VR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前沿技术交流,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技术创新提供行业方向和专业指导,以赛促学,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胜任VR应用技术专业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深化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装备、环境、终端、应用、平台、内容、服务等于一体的“VR+教育”生态体系,依托教学、实训、资源、平台、双师等,促进协同创新,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习体验,实现情景学习和知识迁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4.促进VR产学研合作第一,围绕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面向全国广大高职院校提供VR技术领域的普及通道,提供VR实训、实验、体验、教学、培训、展示环境,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第二,建立人才输送机制,组织企业与高职院校对接合作,订单式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为VR产业发展输送人才,解决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第三,促进资源成果转换,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产合作赛事创新;第四,联合政府部门、职业院校、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和研发机构,提供VR产品、技术、服务等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