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阳和汤体会
发表时间:2013-07-23T11:09:47.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7期供稿作者:金永生
[导读] 5剂后,下肢肿胀消退一半,续服7剂肿胀基本消退,已能弃拐行走,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继上方加减直至痊愈。
金永生(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2300)
【关键词】中药阳和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351-01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站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笔者在临床中以阳和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体会如下:
1:骨折
石某,男,31岁,2010年3月11日初诊。
右侧胫骨下1/3骨折2月,2月前因外伤导致右侧胫骨下1/3处骨折,经夹板固定、内服中药及外敷膏药等治疗。
症状有所好转,能拄拐行走,但局部肿胀仍较明显,早轻暮重,局部疼痛,检查右侧小腿及足背肿胀明显,皮色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骨折处压痛、叩击痛。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辩证为阳虚气弱、寒凝血滞。
治拟温阳益气、补血活血。
处方:熟地20g、肉桂10g、麻黄10g、鹿角胶10g冲服、白芥子10g、炙甘草10g、生黄芪45g、党参15g、当归15g、川断10g、茯苓30g、熟附子10g先煎、生姜10g。
5剂、日2次。
煎汤服用。
5剂后,下肢肿胀消退一半,续服7剂肿胀基本消退,已能弃拐行走,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继上方加减直至痊愈。
2:慢性心功能不全
姜某、女、76岁,2010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患冠心病、高血压20余年,慢性心力衰竭4年余,服用降压、强心利尿等药治疗。
本次因下肢、颜面浮肿、尿少、气急、纳差。
拒绝住院治疗,病人在我们社区,邀上门诊治。
刻诊、胸闷、心悸、气喘、动则尤甚、颜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口唇紫绀、溲少、舌质暗、有瘀斑、边有齿痕、苔薄白滑、脉沉细结代。
症属阴水、脾肾阳虚、水湿泛烂、上凌心肺、治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方用阳和汤加减治疗。
熟地10g、桂枝10g、麻黄10g、炒白术10g、白芥子6g、炙甘草10g、生黄芪60g、党参15g、泽泻15g、茯苓30g、熟附子10g先煎、生姜10g。
7剂、日2次。
煎汤服用。
7剂后,面浮肢肿渐减、胃纳增多、胸闷气促好转、尿量渐多,加减治疗20余剂,慢性心衰逐渐纠正。
3:烫伤
李某,女,47岁。
2011年3月17日初诊,10天前工作时,右手背熔铁烫伤,经过清创、外敷湿润烧伤膏、静脉滴注安曲南等治疗。
症状不见好转,局部肿胀疼痛、溃烂,来我处诊治、检查,右手背高度肿胀,手背中间见宽0.8CM、深0.4CM横形烫伤口,局部有分泌物,继续外敷湿润烧伤膏,静脉滴注青霉素400万单位,每日2次,4天伤口未见明显好转,考虑到伤口周围肿胀,微循环差,是制约伤口愈合的原因,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内服中药,观其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辩证为阳虚气弱,寒凝血滞,治拟温阳益气、散寒通滞,以阳和汤加减治疗。
处方:熟地18g、肉桂10g、麻黄10g、鹿角胶10g冲服、白芥子10g、炙甘草10g、生黄芪45g、党参15g、茯苓30g、熟附子10g先煎、生姜10g。
5剂、日2次。
煎汤服用。
5剂后,手背肿胀减半,伤口分泌物减少,停用青霉素,继续上方加减出入,服用20余剂伤口痊愈。
4:腰椎间盘突出症
金某,男,51岁,2011年12月2日,患者自述:右侧腰腿痛3月,近3周来症状加重,右侧大腿后侧及小腿外侧疼痛麻木,持续性,肢体不温。
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口服诺福丁等消炎止痛药。
效果不显,骨科建议手术,患者拒绝,要求保守治疗,观其舌淡暗、苔白滑腻、脉沉细。
证属痹症。
寒湿阻于经络,气滞血瘀。
治拟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以阳和汤加减治疗。
处方:熟地10g、肉桂10g、麻黄10g、鹿角胶10g冲服、白芥子10g、当归15g、川断10g、茯苓30g、制川草乌各6g先煎、威灵仙15 g,鸡血滕30 g,乌梢蛇15 g,生姜10g。
5剂、日2次。
煎汤服用。
药用一周,右侧肢体麻木减轻,加减治疗5周后,疼痛消失,开始恢复正常工作。
按:上述4例病案,各属伤骨科、内科、烫伤科,虽然病症各异,但有共同的症机,阳虚、寒凝、气滞、兼有气血虚弱,这些共同的病机,正是阳和汤的适应症,故以阳和汤为基础方,适当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