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宁波市环境保护局一、综述2012年是宁波市环境保护系统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解决突出污染问题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在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重点开展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84万吨和1.41万吨,比上年削减4.86%和2.8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4.69万吨和26.29万吨,比上年削减5.23%和5.43%;顺利完成了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环境质量在全国120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
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灰霾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优良率有所上升,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优。
但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市环境质量状况仍然严峻,存在平原河网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饮用水源地水华风险较高,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局部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缓慢,酸雨污染程度较重等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水环境(一)基本状况1、饮用水源2012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1个,Ⅱ类水22个,Ⅲ类水12个。
5个市级饮用水源地80项特定项目监测中除锑、钡有检出外,其它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指标均为未检出,锑、钡检出值均不到标准限值的1/10,与天然水中平均含量基本相当。
湖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营养程度多数处于中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生态结构均衡,藻类多样性状况良好,水华风险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2、地表水2012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总体较低,水质状况评价仍为轻度污染。
全市80个市控以上监测站位优良水质率为35%,功能达标率为56.3%,优良率与2011年持平,功能达标率比2011年提高8.75个百分点,总体水质状况比2011年略有好转。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全市水质优良及功能达标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宁海、象山境内入海溪流,平原河网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较低。
石油类、总磷、氨氮等指标浓度过高是造成平原河网水质普遍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
全市各水系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1)甬江水系甬江水系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县江、东江、鄞江四条二级支流组成。
甬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优良断面比例60%,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85%。
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氨氮和总磷。
与2011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2)市区内河市区内河主要监测月湖、西郊河、北斗河、南塘河、大河、梅墟大河、甬新河、庄桥河、江北大河和慈江等10条内河。
市区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以Ⅳ类水质为主,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0%,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石油类和氨氮。
(3)鄞州河网鄞州河网以奉化江为界分鄞西河网与鄞东河网。
鄞州河网水质为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均为12.5%,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25%。
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水质无明显变化。
(4)镇海河网镇海河网主要位于中大河水系和蟹浦大河。
镇海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20%,功能达标率100%,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
(5)北仑河网北仑河网主要由毗邻小港的小浃江、流经新碶的岩河与泰河及途经柴桥的芦江组成。
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功能达标率与水质优良率均为33.3%,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总磷、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
(6)余姚河网余姚河网主要是指姚西北平原河网(不包括姚江)。
余姚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20%,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石油类。
(7)慈溪河网慈溪河网纵横交叉,网状水系特点明显,水体流动甚微,自净能力较差。
慈溪河网以劣Ⅴ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水质优良率10%,劣Ⅴ类的重度污染断面比例70%,功能达标率为20%,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8)奉化内河奉化内河主要包括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剡江、县江、东江三条支流。
奉化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85.74%,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水质有所好转。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
(9)宁海内河宁海河流大部分为山溪性河流,源近流短,自净能力较强。
宁海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为75%,功能达标率为50%,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和生化需氧量。
(10)象山内河象山河流更具入海溪流的特点,主要水系为大塘港和南大河。
象山内河水质属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60%,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2012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5.6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35.7%。
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6.84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01万吨;氨氮排放1.41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19吨,工业排放石油类42吨。
(二)措施与行动1、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新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进一步提高,达到8万吨/日;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试运行,新增处理能力8万吨/日,鄞西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年底开始进水调试,新增处理能力8万吨/日。
到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1座,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16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56万吨/日,污水实际处理量4.24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处理量3.41亿吨。
2、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编制印发《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排查各类水库127座,并建立各类污染源名录,进一步完善了饮用水源地长效管理机制。
全市102个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覆盖面达100%,合格率达100%。
3、深入开展十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污染整治工作,首批电镀、印染行业整治中全市158家印染企业和225家电镀企业基本完成整改验收任务,其余化工、造纸、铸造等八个重污染行业目前已制定整治方案4、继续开展“绿剑”系列、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专项执法活动,完善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
2012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1976人次,检查企业30918家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330件,罚款总额5791万元,责令停产企业934家,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拘留19人,起到了环境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震慑作用。
5、持续开展河道环境整治。
开展新河、护城河等河道局部水质长效管理试点,加强水质跟踪监测,并通过鱼苗放养活动和沉水植被恢复试点项目,提高内河水质净化能力。
实施后袁河、张家畈河沟通工程,进一步沟通河道水系,改善内河水质。
继续实施内河河道生态调水,改善市区河道生态环境,全年河道生态调水1.4亿方。
6、重视水质监测监控能力建设。
开展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工程,象山、宁海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完成站房建设和监测设备招标工作。
三、海洋环境(一)基本状况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8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3个;四类环境功能区4个。
2012年宁波近岸海域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
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无机磷,其中无机氮指标所有监测站位均超过四类海水标准。
宁波近岸海域水质均属营养型,富营养化程度总体呈加重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
其中杭州湾南岸二类区营养程度最高,达到严重富营养状态,镇海-北仑-大榭四类区、象山港一类区为重富营养,其它均为中度富营养。
杭州湾无机氮、化学需氧量浓度比其它海区明显偏高,镇海-北仑-大榭海区的无机氮浓度处于次高,两个功能区的海水水质主要是受钱塘江、长江口大环境海水水质与本地排污的叠加影响;象山港由于港湾内外海水交换缓慢与港湾西半部与西沪港的海产网箱养殖与陆源排污的叠加影响,无机磷浓度与“十一五”相比有较大幅度升高。
(二)措施与行动1、强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监管。
完成13个市管项目和7个国控项目的现场监视监管工作。
贯彻落实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级制度,市海洋与渔业局建立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委员会,组织开展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和核准,出具海岸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核意见12个,出具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意见64个。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
加大对采砂的打击力度和涉海项目环境跟踪监管,采用疏堵结合,规范城市建筑渣土倾倒行为。
严格取缔违法渔业养殖和违法捕捞行为,在象山港海域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以打击电捕、无证捕捞作业为主的联合执法行动。
做好伏休前期的执法管理工作,全市4601艘应休渔船全部按时回港休渔。
3、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完成码头连接线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基础,北渔山岛完成200亩山体复绿工程,开展了海监直升机坪建设工程的选址等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管护能力,4、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韭山列岛、渔山列岛、象山港海域共放流毛蚶1200多万颗、青石斑鱼5万多尾、黄姑鱼18万尾、大黄鱼100多万尾。
5、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及生态修复。
南韭山海域建设20余座人工浮礁,10余万平方米人工浮礁藻场的,60余万平方米的海洋碳汇实验区。
继续推进象山港海洋牧场实试验区建设,投放人工鱼礁数量1015个,投放鱼礁单体13550立方米。
增殖大规格毛蚶苗种2000多斤,放流青石斑5万尾和岱衢族大黄鱼100万尾、黑鲷10万尾、褐鲳鮋1万尾,丰富和补充牧场人工渔礁区资源。
四、大气环境(一)基本状况1、环境空气质量2012年,宁波中心城区8个国控站点提前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6项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API评价空气质量优良率93.4%,AQI评价优良率80.3%,优良天数342天,三级(轻度污染)及以上天数24天,灰霾天数96天。
三项常规监测因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025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和0.080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我市环境空气优良率在全国120个重点城市中我市排名第65位,华东35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8位,同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相比,优于南京、杭州和苏州,差于上海,省内11个地市排名第8,优于杭州、绍兴和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