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一、地球知识: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球体。
(2)大小: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 (相差21km)。
平均半径—6371km。
赤道周长——约4万km;地球的表面积—5.1亿km2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时,月面缺损的部分边缘是圆弧线的。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过地心,连接地球南北两极,是地球自转的一条假想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北极(N)和南极(S)。
3、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4、纬线:连接东西且与赤道平行的线。
5、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与赤道垂直的弧线,也称子午线。
三、经纬网的应用:(一)定位置:可通过经纬网确定某一个国家、区域、地方的大致范围。
(二)定方向:1、常用方格状经纬网图(井字法)——方法:先注明各点的经纬度,再画经纬网,将各点在经纬网上标出即可。
(1)确定南北方向:①同在北半球,值大者在北。
②同在南半球,值大者在南。
③一南一北,则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①同为东经度,值大者在东。
②同为西经度,值大者在西。
③一东一西,若经度之和<180°,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
若经度之和>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若经度之和=180°,则互为东西。
2、弧线式经纬网图(包括极点经纬网图)(1)同一纬线上,互为东西方向。
(2)同一经线上,互为南北方向。
(3)北极点上看任意一点都朝南;南极点上看任意一点都朝北。
四、地图知识: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及其应用:(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比例尺的大小:①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图幅大小一定,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③实际范围一定,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的大小与实际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精度的关系。
比例尺实际范围内容多少精度详略大小少高详小大多低略(4)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所放大(缩小)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缩小)倍数的平方。
2、方向: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一般定位法、经纬网定位法、指向标定位法(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箭头的方向为北)。
3、图例与注记:五、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一)等高线的基本特征:特征含义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同图等距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等高距相等。
闭合曲线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一般不相交,重合为陡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疏缓密陡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坡度。
等高线越密集,等高距越大,则越陡高于高值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数值之间:如A的海拔高于200米,而B的海拔低于100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低于低值(二)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1、两点之间相对高度和温度的计算:只需求出两点间相对高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进而可以求出它们的温度差。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n-1)d ≤△H < (n+1)d n为陡崖处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为等高距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看等高线的间距,可知地面的起伏大小。
2、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坡度的大小3、看等高线的闭合,可知地形类型4、看等高线的数值,可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陡崖的相对高度、两地的温差、两地的坡度、地貌类型。
(二)五种地形:1、0m:等高线表示海岸线。
2、平原:海拔高度在200m以下,等高线比较稀少。
3、丘陵: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在100m以下,坡度缓。
4、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相对高对在100m以上,坡度陡峻。
5、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较小,高原边缘等高线稠密,内部稀少。
6、盆地:周围高、四周低。
七、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一、宇宙的层次系统:二、太阳系: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且有光环。
(2)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3)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4)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5)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6)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7)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8)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三、太阳: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3、太阳的结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主要是太阳风——两极的极光。
四、月球:1、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2、月球的特点:(1)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2)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3)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
(跳高跳远)(4)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五、月相的变化: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亮——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亮——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如右上图)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农历节日与月相:春节(正月初一: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月)端午(五月初五:近上弦月)中秋(八月十五:满月)重阳(九月初九上弦月)腊八节(腊月初八:上弦月)7、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8、6.写出与下列诗句相应的月相(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月)(2)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满月)(3)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新月)(4)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满月)(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满月)(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满月)(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满月)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和公转的比较:运动形式自转公转概念绕地轴的旋转绕太阳的旋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自西向东地轴空间指向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运动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现象周期1太阳日(24小时)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各地均为15°/ h(两极为0)平均约59′/ 天近日点(一月初)快远日点(七月初)慢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1670km/h、30°为1447 km/h60°为837 km/h,两极为0)平均约30km/s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目前存在约23.5°的交角(黄赤交角)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月相的变化也是因为月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公转。
2、二分二至日的判断:(1)根据地球的倾斜方向判定——北倾为夏,南倾为冬。
(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夏至日,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冬至日)(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来判定——北夏南冬。
在公转轨道左右两端的地球光照图上,首先过地心作地轴的垂线表示赤道;然后画出太阳与地球中心的连线,标出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该点就表示太阳直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