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关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关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摘要:自1933年美国建立首个存款保险制度以来,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安全,防止金融风险扩散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国外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在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覆盖范围、保险限额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该问题的一些见解和思考。

1 保险制度模式:强制性投保模式
当前各国参加存款保险的模式有自愿投保、强制投保、自愿与强制相结合三种,其中采取强制投保的国家占大多数。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资产和吸收存款占全部存款金融机构比重都超过50%,“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必然存在。

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通常会对大型银行提供支持,以避免它们经营不善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广泛的负面影响。

综合国外经验与我国国情,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宜采用强制性的投保模式。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避免逆向选择
如果实行自愿参保的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等风险较低、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不参加保险,而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机构则愿意参加保险,这种情况提高了整个存款保险体系的风险水平。

只有采取强制保险的模式,才能避免逆向选择的影响,保证保险体系的稳定。

二、避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虽然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制度做出制度安排,但是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对存款人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形成了公众对于国家信用的依赖和存款保护的预期。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存款人对银行是否投保存款保险不敏感,某个银行是否参加存款保险并不影响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度,也不能明显提高该银行的竞争力,因此银行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较小。

在保险经营中,大数定律对保险有重要意义,保险标的的数量越大,保费厘定越准确,保险经营的稳定性越大。

只有采用强制保险的模式,才能推动银行机构参与存款保险,促进存款保险的正常运行。

2 存款保险覆盖范围
理论上说,一国国内从事吸收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存款保险的成员机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各国存款保险涵盖的具体范围是不同的。

这主要是由于各国保险存款的具体功能不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和保障体系各异。

在我国存款保险建设的方案中,争议较大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参保资格问题。

2.1国有银行
一直以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代表的就是国家信用,国家财政是隐藏在四大银行资产负债表背后的财力支持。

从市场层面看,存款保险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新兴的股份制银
行。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将更加有利于新兴的股份制银行,为民营银行的大规模开闸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该制度的推出将降低中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门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格局,四大银行存在本能的排斥心理。

事实上,我认为,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入存款保险体系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一、存款保险的功能是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毫无疑问国有商业银行也是整个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经验证明银行机构的风险具有“传染效应”,个别机构的风险和社会中的恐慌心理会相互传播,进而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系统性风险。

存款保险通过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危机而使大银行免受冲击,大银行事实上也成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间接受益者。

二、从金融体制进一步加强公平竞争的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加入存款保险体系中。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诺思曾提出“路径依赖”现象。

即在制度的变迁中,初始选择对制度变迁的轨迹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惯性。

故而,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创建伊始,就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制度目标和科学的保险覆盖面。

长久看,将国有银行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可以防止国家信用和保险信用的分化,抑制国有银行在国有信用的庇护下的道德风险。

同时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通过断绝皇粮促使四大银行从根本上实现体制转变。

三、从存款保险基金的筹集角度,存款保险体系需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扩大基金规模。

1987年,美国联邦储蓄存款贷款保险公司破产的案例说明,保险范围过窄,保险基金的规模过小,是不足以应付较大的金融风险的,一旦存款保险制度不能成功救助问题金融机构,会引起存款人更大的恐慌。

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的存款储蓄基数,为存款保险的保费收入贡献极大,充足的保费收入有助于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危机救助和金融稳定作用。

2.2外资银行
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认为外资银行也应该被纳入到存款保险制度中来。

主要原因有:一、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需要。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将逐步全面开放,毫无疑问的是,外资银行将在中国金融系统的渗入程度不断提高,并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公平竞争的需要。

只有同时参加存款保险,国内银行才能与外资银行在同样的基础上竞争;反之,外资银行不参加我国的存款保险,将免费享受存款保险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所带来的好处。

2.3 参保资格赋予过程应谨慎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金融机构获得的参保资格一般需要严格的审查。

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堪忧,竞争不足,公司治理薄弱,财务风险普遍存在。

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监管机制、危机救助机制、问题机构推出机制等并不成熟的条件下,应该对于高风险金融机构采取谨慎的态度。

存款保险的参保范围和该范围中的机构具体参保的时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由于它们有国家信用做后盾,风险相对较小,应该一次性纳入到保险体系中。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邮储银行,应加紧处理不良资产,在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条件下逐步吸收到保险体系中。

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的时机,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3 存款保险的保险限额
确定存款保险的限额是十分必要的。

对单个存款人或存款账户保险金额设定一个上限,能够起到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同时,促使大额存款人和精于投资的存款人积极参与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等作用。

保险限额确定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人均GDP的倍数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是人均GDP的1到2倍。

二是使90%以上存款人的存款得到全额偿付。

如果按第一种方法计算,我国存款保险偿付限额应该在3万到6万元人民币之间。

考虑到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强烈,投资渠道较少等因素,按第一种方法计算出的限额应该不能为广大存款人提供有效保护。

而按照第二中计算方法,根据瑞银证券发布报告,由于20-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大约占到总账户的95%以上,因此,将保险限额定在20-30万元可具有保险涵盖的广度。

当然以上提到的保险限额还需要进行更精确和专业的测算,另外,由于人均GDP等都是动态的数据,因此有必要在保持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对保险限额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变化。

应该看到,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本身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需要防范和规制的弊端。

尽管当前全球已经有9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在国际上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制度, 但对于我国而言仍是一个新事物。

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着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

而此前不久举行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由于我国在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对于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存款保险制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思考以及长期的努力。

参考资料:[1] 康民,酝酿5年存款保险渐行渐近,中保网-中国保险报,2012(2)
[2] 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2007(7)
[3] 余丽群,浅谈银行保险制度的模式设计,时代金融,20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