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浅析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浅析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浅析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等工具的普及,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其实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况是继续学习数学和共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因此,培养和提高数学能力是在必行。

一、计算教学的意义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而基本素养之一。

第一,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二,计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

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第三,计算教学不仅要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够根据数据特点,恰当的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

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第四,计算是一项“细活”。

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一)心理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所说的:“明明是会做得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

”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是十分轻视的,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

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82,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

与此类似的忧郁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

思维定势既有着积极的作用,又有着消极的影响。

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则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受思维定势影响较大。

在计算方面,则会看不到题目的变化与独立性,仍旧以旧经验去解决问题。

例如: 128+350÷70,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0÷70(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3、短时记忆比较弱。

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及时的提取。

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

例如,学生在计算125×4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4、注意力发展不完善小学生的注意力既不易集中又不善于分配,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也比较狭窄。

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的数字、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

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在列竖式时计算及结果是正确的,可写到横式上时却抄错了。

5、感知不准确小学生的感知特点是比较笼统,模糊,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有的学生把35看作是53,把“+”看成“÷”。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运算推理才合乎逻辑,概念不清便会引起计算错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例如,学生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85×99+85=85×(99+1),如果学生没有弄明白是“99个85加上1个85所以等于100个85”这样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误。

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样的道理,101个32相加也就是100个32再加上1个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三)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检验习惯。

由于学生的这些习惯没有完全养成,所以容易造成错误。

三、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

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

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

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

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

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

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

“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

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

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

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 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

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

象240×300110×60。

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九义七册60页)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 2)×78=7800 156=7956。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多少(七册64页)?693×8应等于5544。

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1.校对的习惯。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