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图形的旋转集体备课
1.旋转前后,两图形的大小不变、形状不变、方向可能改变
2.旋转前后,两图形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 角,旋转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本环节的意图是突出重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突出了运动的
观点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
3、新知运用,体验成功
“做一做”1、如图,经过怎样的旋转变换,可由射线0P得到射线0Q
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材料
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其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 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 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 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 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 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活动3:旋转的性质探究
实验操作:把你准备的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纸片完全叠放在一起,并在相 应的位置标好字母,固定好下面的三角形,然后用笔尖按住 其中的一个角的顶点(让其不动),使上面的三角形绕此顶点 转动。
问题:(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C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要叙述一个旋转变换必
个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例题讲解(课本64页例题)
4、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提出设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索,同学们学
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以谈话交流形
式重点小结以下内容:
(1)旋转的概念及其内涵
(2)旋转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 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大担探 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在 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3、探索、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
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抽象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抽象的研究问题方法, 进一步体会和感受实际事物数学化的过程。并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 形欣赏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电脑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汽车方 向盘的转动、电风扇的叶片的转动等的情景)
活动1:
问题:(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 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 具有图形的平移以及空间和图形等相关知识。 学生程度参差不 齐。自主探讨的习惯较弱。
(2)心理水平:好奇,表现欲较强。
(3)思维水平:认识事物时经验占主导。
(4)创新水平:还未形成明确的科学研究观。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等相关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 图形的旋转的有关知识,如果教学方法恰当,则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还是比较 容易的。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行交流
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
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
3•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 它的位置有所改变.
4.汽车的方向盘和电风扇的叶片在转动过程中,同样它的形状、大小 没有改变,方向盘上的每点的位置所变化.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法上,我以实际问题为出 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采取 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结合 的方法,尽 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五、教具准备
我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自制二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从身边得到数学规律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 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意识与探究精神。通过学生欣赏、观察、归纳、比较、抽象图形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图形中蕴含的规律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 大胆探究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旋转现象认识过程的体验.
2、旋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涵的理解掌握.
3、旋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难点
1、旋转定义和性质的深刻认识.
2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突破难点的关键
(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演示操作,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性质,加深旋转变换的三要素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 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circumrot ate),这 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旋转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旋转及相关定义的认识
问题:同学们,请根据上面你们所得的结果,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给旋转 下定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 这
样的图形运动称为 旋转(circumrot ate).这个定点称为 旋转中
(4)ZABA与/CBC有什么大小关系?
议一议(电脑展示)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它绕0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 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此外,你还感悟到了什么?
根据活动3师生共同归纳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性质:
(3)旋转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