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PPT课件
讲授新课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
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决心和毅力就会半 途而废。
你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快人一步,不但容 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
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
要做到“静” , 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 , 这就是“淡 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 (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 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讲授新课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 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讲授新课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 总结论点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诚恳告诫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正面) 证明论点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告诫儿子: 俭、静(反面) (反面)
讲授新课
精读课文
细节探究
讲授新课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 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讲授新课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 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 均可)吗?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
讲授新课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益处,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 事半功倍。诸葛亮不信天才论,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首要条 件,就 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诫 子 书ຫໍສະໝຸດ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当堂检测
诫 子 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俭以养德
)。
);非澹泊无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弛,(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
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 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 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 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讲授新课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 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 性情。
讲授新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
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
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 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讲授新课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 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七年级语文上册(RJ)
16 诫子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
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 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
16
诫子书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 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
亮集》。
主题解说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疑难探究 师: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生:“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 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 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 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 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