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大论文出自浙江农林大学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351000376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成为观者在茫茫讯息中锁定的焦点?怎样的设计作品才是具有了备受关注的超凡气质?王受之先生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首先提到“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那么图形创意设计的视觉传达根植于何处呢?图像的视觉理念是什么呢?图形作为视觉注目的中心,图形创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观者的注目程度,好的图形不仅要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抓住观者的视线,作品还应该是洋溢着一种吸引人去分析的美丽——富有创意、简洁又充满着哲理,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历久弥新。
一、图形的创意性生活处处离不开创意,没有创意的生活是灰色的,死板而又毫无生机可言的。
那么创意来源于哪里呢?创意来源于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创意来源于我们的新奇的想象,来源于一种非常规的思维。
譬如:很多事物,在我们眼中是司空见惯的,但在孩子的眼中是新奇的,因为孩子的思维没有太多的定式,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思维宛若神来之笔,随心描绘。
记得儿子第一次做电动自行车的经历,他说“车子前面好像装了一个电风扇”, 还记得哪本书看到的一个孩子形容马路上车多时说“马路上的车像箭一样向我射过来”。
这种没有被生活模式化的思维就是一种创造,发现就是创造。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发现美,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美,暂时丢掉那些固守的思维,打破常规,如孩童一样,始终保持一颗新奇而敏感的心,去重新观察,确立崭新的视角,会发现事物的多种角度和样貌是我们所不曾知道的,从而展开丰富的创想,创造出独特而新奇的视觉形象。
对于图形创意设计而言,就是围绕主题所展开的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创意,它绝不是一种现实的简单再现,一如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阐述的一样“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把握。
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无论是运用头脑风暴,还是由感知形象及各部分感官对世界的认知而引发的形象联想;由经验的积累、沉淀所迸发出来的具有潜意识的、非逻辑的、快速的直觉思维, 还是由理性推理而衍生的逻辑思维,它无疑是拓展了主题的表现和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再经过头脑的综合分析、提取、分解和整合,创造出又“新”又“奇”,并且富有个性,又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又加之独特的表现手法,别出心裁的视觉感受,这样的图形才更具有吸引力,更可以达成深度传播的目的。
创意的灵感和风格并非灵感乍现,难以捉摸,它是可以捕捉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遵循,例如形象联想、意向联想、异影图形、正负形、剪缺图形、同构图形、混维图形等,都可以成为不朽创意的方法来源,如绝对伏特加酒的创意,堪称完美,再如福田繁雄的领带,幽默风趣,出神入化,但是无论运用怎样的方法去创作,它的差异都来自于设计师的自身的差异,是设计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图形的寓意性“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也是图形创意所追求的,除了主题意识表达的准确外,图形还应该是富有寓意、耐人寻味的。
过于直白的图形设计不仅乏味无法达到传播的目的,也是对于观者智慧的一种忽视。
芬兰的设计师博凯伶,作品以简洁、强烈和尖锐而著称,他曾经这样说过“什么是好?好的海报应该把观众当作有智慧的人来加以尊重,给他们一种视觉体验。
”,所以创作图形应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挖掘图形的深意,“感而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发”,这也是设计师心路历程的总结,富含深刻的寓意的图形,也是使观者视线驻留下来的很重要的理由之一,耐人寻味的图形,会引人深思,挑起悬念,引领观者进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揭示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属性,揭示出哲理和深刻的寓意,给人以启示,从而使观者产生阅读的快感,那么信息的传播性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图 1陈放先生早年设计的《胜利》,即使现在看来仍然是经典的作品,作品中负像、断指、掌纹、黑白等不仅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令人感悟到主题“胜利”背后的深刻意蕴,冈特•兰堡的《南非轮盘赌》受伤的被纱布包扎的手上,渗出了非洲的地图,震撼人心的同时,让人们陷入了对非洲的苦难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1 (2 (3图形创意的寓意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它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依的,以此为设计师完善创意图形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如:同构图形:通过不同形象或材质的的非现实的巧妙结合,打破原有物形的组合,创造出新的图形,吸引眼球的同时也突破了旧有的含义,拓展出新的趣味和寓意来。
例如,日本的青叶益辉他设计的坦克,主题部分用一个放大了的面包所替代,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材质和物体组合在一切,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暗示作用;正负图形:巧妙而又简洁深刻,如(图2《穷与富》是德国的设计师莱克斯•德文斯基的作品,他用了极简的色彩和图形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的尖锐的社会问题,还有他的《饥饿》《种族主义》都是用正负图形带给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图形的深刻寓意也折射出设计师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的向往;剪缺图形:以少胜多,依靠人们的视觉经验,补足图形,既有参与性, 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也让观者陷入无限的思考,去慢慢领会设计师的创作意图,如德国的设计师冈特•兰堡设计的《书籍》,“画面中我们只是看到书的厚度质感,书的封面已和背景融为一体, 尽管未着一笔,但书的特征仍然依稀可见,以此来体现书源于社会的广泛性和反映社会的包容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用影变、混维、无理、聚散等方式来表达,用比喻、拟人、借代、象征、幽默等修辞方式来诠释,无论是什么方法来创作,表意正确,简洁有力,富有寓意的图形始终是最具魅力和传播性的。
三、图形的视觉性图形与语言文字等媒介有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具有了一定的信息量,目的在于传播某种讯息、思想和观念。
图形隶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它是艺术作品中先声夺人的视觉焦点,如何用好视觉语言,快速从众多讯息中脱颖而出,是图形设计的视觉理念的核心部分之一。
想成为视觉焦点,图形的视觉冲击力是不可或缺的。
运用色彩的因素,来加强图形的对比,提高视觉冲击力。
色彩有着先于图形的视觉优势,通过色彩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强烈视觉感受或艺术氛围,从而达到引人瞩目的目的。
如有着视觉诗人美誉的冈特•兰堡作品,尤其是土豆的系列,色彩强烈,引人入胜。
还有芬兰的设计师博凯伶的作品色彩更是感性细腻而充满魅力,那种备受瞩目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运用构图及简洁有力、高度的概括的图形,一目了然,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关注,提高视觉冲击力。
日本的福田繁雄的反战招贴《胜利》,创意和构图完美的组合,醒目而有张力,阐示了“发动战争者必亡”的道理。
博凯伶的海报如其所追求的“稀缺艺术”一样,图形简洁而尖锐,视觉的震撼是十分强烈的,还有福田繁雄的图形设计单纯、巧妙、幽默,同样令人流连忘返。
运用局部特写,增强视觉张力,提高视觉冲击力。
例如(图 3这是一幅公益广告,图形只表现了一个人的局部——张开的嘴巴,而满口的牙齿都用快要燃尽的烟蒂所替代,犹如惊悚片, 触目惊心,令人望而生畏,视觉震撼力极强,可谓过目不忘。
图形创意设计的视觉理念王洪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大众文艺61摘要 :无论是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艺术作品,还是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作品,都是通过对视觉形象的具体表现来表述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作思想、观念和意图,通过对作品中形象的表现来呈现绘画或设计作品的精神内涵。
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都承载着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思想,传递着作品的内涵及精神。
作品中对于形象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创作和设计。
本文通过对艺术与设计在创作中的联系与区别;艺术设计在形象表达中的精神内涵已及对大师作品中形象表现承载的精神等诸方面的论述,来阐述艺术设计中形象表现承载着艺术家及作品精神的观点。
关键词 :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形象表现;承载精神1.艺术与设计在创作中的联系与区别艺术设计隶属艺术范畴,它与同属艺术范畴下的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艺术类型在设计与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所表现的形象承载的精神方面。
绘画、雕塑、影像、行为等作为纯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艺术作品时,它注重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感觉及情感表达,反映的是艺术家个体的思想意识、精神生活、情感宣泄以及对美感的认知和体验。
作为艺术作品,具有非功利性、非实用性。
它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完全不考虑被观望者的理解、欣赏、接纳和认可,纯粹地追求自我个性的彰显,精神内涵的表达。
而艺术设计则是物质性、功利性、实用性的,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
它在设计过程中和艺术创作有所不同,在设计中不能完全凭设计师个体的感觉去完成,而需要接受和服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文化品位与生活习惯。
在追求满足社会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追求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2.艺术设计在形象表达中的精神内涵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中所表现的对象作为视觉形象,具有其精神的一面。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表达和精神作用。
在艺术设计中,当设计达到一种实用目的的时候,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则成为设计中的重要追求,把设计师个体对形象的独特感受转化为消费者公众的共同感觉,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艺术设计作品中,除了满足消费者物质性功能需求之外,其作品本身形象的感觉和精神内涵的体现在设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在达到实用目的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消费者公众共同的认同,以及设计师个体对表现的形象的独特感觉和表现。
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达到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上两方面的满足。
因而,在艺术设计中被设计的形象承载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3.大师作品中形象表现承载的精神在艺术界,作用于平面设计、立体造型、空间、时间以及行为的五位大师分别是比利时的马格利特、法国的杜尚、克里斯托、意大利的费里尼以及德国的波伊斯。
在他们的作品中形象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
罗奈•马格利特被称为“真正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以其貌似的平静描述梦境的真实,将潜意识梦境中非现实图景用真实再现的描绘手法真实化,运用写实而荒谬的语汇表述了物质对象的神秘和神圣。
他创作的作品《通俗的全景图》、《红色的模特儿》、《回归》、《委任书》,充分利用了平面空间所赋予的可能,再现了完全真实而又合乎情理的非现实景象,将梦境里的幻像陈述到了极致。
从他的画中不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也看到了视觉扩张的可能性,这些作品从形式到精神可以说是“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典范。
被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马塞尔•杜尚,他创作的作品《自行车轮》《晾衣架》《隐藏的嗓音》《泉》《为什么罗斯• 萨拉维不打喷嚏》《转动的半圆》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以往熟悉的东西,车轮、小便池、晾衣架、鸟笼等一系列现成品,杜尚在近似“玩笑”的创作中,把这些平常的现成品放置在设定的特殊语境下,使之精神化,赋予这些现成品以孤独、突兀、背叛、冷漠、睿智等精神特质,将被设计物质形象的潜在语汇提升到触及人心灵的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