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网络舆情报告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
(一)社会网络舆情报告和客户网络舆情报告 根据内容的不同,网络舆情报告可以分为社会网络舆情报告和客户网络舆情报告。其中,社会网络 舆情报告关注的领域较为广泛,以关注度或热度为标准,选取一段时间、一定区域内人们普遍关心 的事件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并分析相关信息,有时还会做出一定的预测分析,给出一定的应对建议。 社会网络舆情报告是一种“天气预报”式的全景式报告,涵盖范围较广泛,针对性相对较弱。 相对于社会网络舆情报告,客户网络舆情报告显得更有针对性,一般由专业舆情机构根据特定客户 的需求量身定制。客户的类型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人物等,其中,政府机 关又包括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服务于政府机关的报告又称政务报告,针对企业的报告则被称为财 经报告。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
(三)网络舆情预警专报 舆情监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功能是预警和监测危机,为危机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用于提示网络 舆情预警的网络舆情预警专报直接针对某条有可能形成负面舆情的网络信息,非常简洁明了,其要 素包括: (1)信息时间。指该条网络信息初次出现在网络上的时间。如果是新闻网站转载或原创的新闻, 则指信息初次上网时间;如果是网友在论坛、博客或贴吧等平台发帖,则指发帖时间或发微博时间。 时间应具体到时、分、秒。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
(二)网络舆情日报/周报 在网络舆情日报/周报中,还有两个要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添加: (1)热点舆情事件关注度排行。在介绍一段时间之内的舆情热点时,单纯概述和列举热点事件可 能不够直观,尤其是一段时间之内的舆情热点较多时,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所有事件的热度,以及互 相之间比较的关系,可以以条状图的形式做出热点舆情事件关注度排行,用递增或者递减的顺序排 列事件的相关信息或者转载情况,让人一目了然。 (2)综合分析。可以根据舆情的传播情况、各方观点等内容对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
(二)网络舆情简报、网络舆情专报和网络舆情快报 根据舆情监测工作以及服务客户的不同需求,网络舆情报告可以分为网络舆情简报、网络舆情专报 和网络舆情快报。 网络舆情简报是根据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采集的舆情信息自动分类分析生成,或是人工整理相关信息 生成的比较初级的舆情报告,只求呈现基本情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让人对相关舆情有大致 了解。网络舆情简报既可以是相对宽泛的社会舆情报告,也可以是服务特定客户的客户报告。
一、网络舆情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有效应对和引导,化解危机,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处置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对公共安全和经济建设环境 构成较大威胁。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而言,质疑的声音形成舆论足以伤害品牌、企业、组织和 个人的形象,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在临时的危机管理或是长期的机构形象维护 与构建中,舆论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引导舆论的前提,正是了解舆情。 网络舆情报告则是网络舆情监控结果的呈现。 网络舆情报告不仅是一种应用文体,为不同机构的形象维护、公共关系、新闻发布等工作提供参考, 更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产品。作为一种信息产品,网络舆情报告服务于政府机关、企业等不 同的客户,针对其不同关切和需求提供相对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
一、网络舆情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虽然意见领袖仍然存在,权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可替代,但是传统的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已然 改变,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然被颠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是个自由市场,“把关人”相对缺席,平台丰富而广阔,无形,也无际。面对 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四面八方声音的喧嚣,怎样做到相对简便、快捷又比较科学地认知网络舆情? 这需要网络舆情报告的帮助。 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汇集、整理和分析,以简洁明晰的形式呈现舆情的重点,帮助客户认知 和把握舆情,这是网络舆情报告的基本目的和作用。 除此以外,在认知和把握舆情的基础上,网络舆情报告还可以帮助客户对舆情的发展情况做出一定 的预测。基于这些认知和预测,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决定进一步的应对策略。这对及时应对网络突 发公共事件和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
(三)思想反应类网络舆情报告、对策建议类网络舆情报告和专题分析类网络舆情报告 根据网络舆情报告在相同事件或话题上的不同侧重,网络舆情报告又可以分为思想反应类、对策建 议类和专题分析类。 思想反应类的网络舆情报告着眼于网友对热点问题的观点,对此进行搜集和梳理。这些观点既包括 某一事件发生或话题发表后网友表达的看法,也包括网友在长期关注的问题上,在一定范围内形成 的一种或几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和主张。
第八章
网络舆情报告
导言
对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后,应该形成书面形式的分析报告,即网络舆情报告。网络舆情报告可以以 简洁明晰的形式呈现纷繁复杂的舆情,帮助我们认识舆情并在需要时确定着手实施舆论引导的策略。 网络舆情报告无论是对于决策者还是对于大众了解和分析判断舆情都是十分重要的。
CONTENTS
1 网络舆情报告概述 2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 3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技巧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
(三)思想反应类网络舆情报告、对策建议类网络舆情报告和专题分析类网络舆情报告 对策建议类网络舆情报告主要针对某一热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类报告一般会综合媒 体、网友、有关专家学者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做出归纳总结,侧重于为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出可供采 纳的办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专题分析类的网络舆情报告是对某个专题性或综合性的舆情进行较深入的分析,综合分析某一类事 件,剖析这类事件及其相关舆情的共性,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以后应对类似情况提供可资借鉴 的意见。这类网络舆情报告带有一定的总结性质,无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
(一)网络舆情专报 网络舆情专报通常是针对特定的热点事件或话题,分析其受关注的情况、发生以及成为热点的原因、 各方的观点等,有时还会包括舆情发展的形势预测、应对策略建议等。网络舆情专报应具备的要素 有: 事件或话题概述、背景信息、舆情概况、舆情发展形势预测、应对策略建议。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
一、网络舆情报告的原则
(二)形式简洁,观点鲜明 网络舆情报告服务于舆论引导、品牌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现实工作,从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的角 度考虑,需要能够比较明了地表达意思,事实清晰,观点鲜明。
一、网络舆情报告的原则
(三)兼顾深度与时效 网络舆情的发展迅速而多变,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情况,做出反应,就会陷 入被动。此时,网络舆情报告的时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或是某一类客户 非常关注的领域的重要事件,要迅速反应,搜集和整理相关舆情信息,撰写并报送舆情报告。 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还要在第一份舆情报告报送之后,以网络舆情专报、日报、周报等形式 连续跟踪事件的发展和相关舆情的变化,方便有关部门、客户等随时掌最新情况。在事件发生之初, 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决定网络舆情报告生成和报送的频率。
相对舆情简报和舆情专报而言,舆情快报更像一篇“急就章”。它对时效性的要求极高,往往在事 件发生初期或者爆发期之前就需要生成。在事件发生初期,舆情快报往往带有预警功能,提醒政府 机关或企业注意问题的苗头,做好应对的准备。在针对性上,舆情快报和舆情专报一样,往往是以 某一特定事件为核心;在时效性上,对舆情快报的要求不亚于新闻报道。敏锐地发现才能为事件处 置和舆论引导争取时间,以积极有效的应对避免陷入被动和蒙受损失。
案例:
“广州城管掐女商贩脖子押上警车” “广州小贩货物被没收持棍怒闯城管办公室” “大理古城近百位摊主集体上街直指城管暴力执法” “常州新北城管围殴瓜农警方已介入调查” “瓜农汽车遭城管扣押数日后部分西瓜不翼而飞” “网曝成都城管打人遭多位女子围堵”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
(四)网络舆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和网络舆情年报 根据网络舆情报告覆盖的时间周期,网络舆情报告可分为网络舆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 旬报、网络舆情月报以及网络舆情年报等。 网络舆情报告可以根据覆盖时间和内容交叉分类,比如关于某一事件的网络舆情日报、关于某一领 域的网络舆情周报、关于某一地区的网络舆情月报等。通常,网络舆情报告所覆盖的时间越短,时 效性和针对性也越强。在一些矛盾爆发较为集中、烈度较大的热点事件发生时,用网络舆情日报追 踪每日舆情变化,为解决问题、应对舆情提供最直接和及时的依据,是非常必要的。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分类(二源自网络舆情简报、网络舆情专报和网络舆情快报
网络舆情专报通常以某一事件或观点为核心,根据搜集的舆情信息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或观点产生、流传的背景、原因、过程,媒体关注情况、网友关注情况、引发的 社会影响等。通常还会包括事件的未来走向,对各利益相关方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或是观点的传播 与演变情况、对社会观念造成的影响等。
二、网络舆情报告的要素
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网络舆情报告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格式要求,只要便于阅读,对实践有指导和参 考价值即可。 从形式上看,网络舆情报告必不可少的要素有标题、导语、正文、结尾。标题用于概括全篇的大致 内容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导语用于介绍事件的核心内容,表明写作原因与必要性;正文展开分析内 容,介绍网友、媒体等对事件或话题的关注情况,各方观点等;结尾做出结论,做出趋势预警,给 出应对建议,或者总结经验教训。 从逻辑上来讲,根据各种客户不同的需要,以及各种网络舆情报告不同的作用,网络舆情报告的内 容和形式可以较为灵活。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舆情报告须具备的要素。
2 网络舆情报告撰写的要求
一、网络舆情报告的原则
(一)客观准确,实事求是 网络舆情报告用于呈现网络舆情监控结果,服务于舆论引导、企业形象维护等工作,是制订下一步 工作计划、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基础。因此,“客观科学,实事求是”是撰写网络舆情报告要遵守的 首要原则。 首先,关于事件或话题本身,反映的事情本身必须真实,确有其事,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凭空编 造。其次,要如实反映事件的重要程度、严重程度,不夸大,不缩小,既不夸大成绩,也不回避问 题。最后,要尽量全面地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不刻意隐瞒或无故忽略任何一方面的意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