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利益)【圣才出品】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利益)【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见表2-1)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它是在近代工业分工国际化延伸和发展中产生的。

表2-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见表2-2)
由于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国之间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逐渐减少,当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表2-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
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

(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地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转变,进而又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因此被分解。

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通过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的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

(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是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极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服务外包又称服务加工贸易,国际上也称离岸服务,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
非流动要素是指土地和简单劳动力、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

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条件。

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具体内容见表2-3。

表2-3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即分工与交换之间的联系,两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由马克思的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具有决定性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生产要素向高利用效率的部门转移,从而增加可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给国际贸易提供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另外,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强,各国开始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给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2)国际分工的演变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贸易格局是指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

一方面,世界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
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的。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会制约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会影响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考点二: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1.一般均衡下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一个简单模型说明
(1)模型的假定
①两个国家:A国和B国。

②两种商品:衣服和粮食,两国均生产。

③两国可利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一定,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变。

(2)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和消费状况
如图2-1、图2-2所示,在封闭条件下,CF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A国生产点为E点——生产30单位衣服+50单位粮食,同时A国的消费点也为E点;C´F´为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B国生产点为E´点——生产50单位衣服+40单位粮食,同时B国消费点也为E´点。

图2-1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