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舒曼
钢琴套曲《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景》
这首钢琴套曲完成于1835年,当时的德国音乐 界弥漫着陈腐的空气,舒曼通过这场由自己主观 臆想出的“大卫同盟”与庸夫俗子的战斗,猛烈 的抨击了那个年代没有思想,盲目迷外的沙龙式 音乐。这首作品还有一个副标题—“四个音符的 小景”。这四个音符即bE、C 、B、A ,它源自 于一个名为“阿什”(Asch)的小市镇,同时也是 舒曼名字中的字母,阿什是舒曼的女友爱尔妮斯 蒂娜的故乡,但这段感情最终因女友父亲的强烈 的反对而结束。
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Op.44 《钢琴四重奏》Op.47 《钢琴三重奏》Op.63和Op.80等
(7)梦幻曲。这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 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 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 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 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8)在壁炉旁。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 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9)木马游戏。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 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 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10)过分认真。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人构 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 索神情。
创作总结
钢琴作品: (1) 小品套曲:接近组曲和变奏曲的性质 (2) 大型曲:继承了古典奏鸣曲原则
艺术歌曲: 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结构不规则多变化,更侧 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灵 活。他创造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或在旋律中间加 入朗诵的因素。选词考究,钢琴伴奏极其精美。
交响曲: 以描绘生活现实的形象为主,表现出作者 对于生活的热情。
(13’12) (14’30)
《童年情景》OP.15
钢琴套曲,舒曼作于1838年。该作品没有直接 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 角度进行创作。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 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 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平稳四分音符夹杂 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 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四个字母变换各种组合方式,形成这个主 导动机的变体。在套曲的21首小品中,大 部分曲目的音乐主题由这四个字母代表的 音符构成,这样一来,整部套曲的内部就 贯穿着一个主题音型,使各首单曲之间有 着听感上的关联,就像是一组连贯的主题 变奏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全部套曲由二十一首小曲组成,每首乐 曲附有标题来标示其内容。分别是:1. 前奏;2.皮埃罗;3.阿尔列金;4.高贵的 圆舞曲;5.欧塞比乌斯;6.弗罗雷斯坦; 7.妖艳女子; 8.回答;9.蝴蝶;10.跳舞 的字母;11.贾琳娜 ;12.肖邦 ; 13.埃斯特列拉;14.相认;15.潘塔隆和 克隆宾娜;16.阿勒曼德舞曲;17.帕格尼 尼;18.倾诉;19.散步;20.休息;21.大 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
“大卫同盟社”
是舒曼团结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 的想象中的团体,向当时音乐界的陈腐、 保守、庸俗的市侩风气展开尖锐的斗争, 要求发现新生力量,提高音乐艺术的思想 性。
其中包括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门德尔松、 莫舍列斯基,甚至包括诗人海涅。这个假设的组 织取名“大卫同盟”,是取古以色列王大卫为同 盟的庇护者,大卫王是强有力的战士,又是传奇 性的歌手,是美好理想的化身。“大卫同盟”里 最主要的两位盟员是弗罗雷斯坦和约瑟比乌斯, 这两个名字其实是舒曼自己的两个笔名,两个人 代表着舒曼的两个侧面,弗罗列斯坦热情而尖锐, 态度直率易冲动,约瑟比乌斯沉静文雅,是富于 幻想的诗人。在《狂欢节》里出现的“大卫同盟” 盟员除了形影不离的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 还有冯•弗立肯、后来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维 克、肖邦、帕格尼尼。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德国著名作曲
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 开始尝试创作。1834年,他 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 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 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 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 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 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 乐思想的阵地。舒曼是浪漫 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 一。
(2)奇怪的传说。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 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3)捉迷藏。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 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 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 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 的神情。 (5)心满意足。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 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微 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后满足幸福的 心理。 (6)重要事件。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 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令人发笑。
代表曲目:
钢琴曲: 《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 《儿童情景》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 歌曲集: 《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 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新音乐报》
1834年,舒曼在莱比锡创办《新音乐报》 (《Neue Zeitschriftfü Musik》)。他利 r 用《新音乐报》不仅批评了当时艺术家的 颓废风,揭示了古典遗产的真正价值,并 以卓越的远见,鼓励了后期的青年音乐家: 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等。
创作分期
1839年以前,1830以前属于音乐爱好者,之后, 专心投身音乐。《阿贝格主题变奏曲》OP.1 (1830);钢琴小品《蝴蝶》OP.2;《帕格尼 尼随想曲主题音乐会练习曲》两组(18321833);《狂欢节》OP.9(1834-1835); 《童年情景》OP.15 1839年以后,创作盛期,《桃金娘》OP.25;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OP.42;《诗人之恋》 OP.48
(11)惊吓。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 过的弦,经音乐罩上一层恐怖色彩,刻画了儿 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 (12)入眠。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 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的 转调更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最后平静舒缓 的音乐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13)诗人的话。这首终曲是以成人的口吻写 成,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 了舒曼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