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温暖的陪伴者
这个小男孩是个天生的治疗师。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
只是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习到这样那样的道理,有了这样那样样的价值观。
我们每每要感受情绪的时候,大脑便跳出来,指手画脚: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那样想是消极的,你看你拥有这麽多东西,你看你有那麽多人关心你。
你不该再难过了。
于是我们就生生给别人/自己,加之一条罪名,你不该难过这麽久,你该快快好起来。
而小男孩做的,是特别天然的“Empathy/共情”:我懂得你难过,而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而“Empathy/共情”(也作同理心)这个概念,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在长成的过程裡面,要经受大量、大量的训练,才慢慢能够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最喜欢的,关于共情的描述是:你从TA的眼睛裡面,去看TA的世界。
我在做学生的时候,看岳晓东老师的《登天的感觉》,自序裡面写了大概这样的话:说,年轻的时候觉得理解一个人是多麽容易一件事情,而做咨询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麽、多麽困难的事情。
就好像登天的感觉。
后来我也开始经受共情的训练,开始尝试去理解我的来访者。
我愈发感受,“理解”之不可能。
因为你就是没有经历过TA的经历,没有感受过TA的感受。
无论你如何用力,另一个灵魂之处,你终是无法到达。
可是我们能尽力地去共情的目的,并非去完成这个不可为之事。
我们与他人共情所带来的陪伴,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去理解他自己。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是1970年左右的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
有程序员根据人本主义治疗流派的理论,做了一个程序,叫Eliza。
这有点像现在的Siri。
这个程序能够跟你对话。
TA说话的方式,是提一些很概括的问题,或是将你说的话,重新组织一下,重复给你听。
比如你说,我今天很难过。
Eliza就回复说,噢,今天你很难过。
你说,我不喜欢吃巧克力,它让我发胖!Eliza就回复说,巧克力会让你发胖,你不喜欢。
看起来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却有著出乎意料的作用。
实验者让一些人来使用这个程序,收集反馈。
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坚信,这台冰冷电脑后面一定坐著一个,这个世界上最理解他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小小放下我们内心的评判、价值观,仅仅用些小的方式,给对方陪伴。
这就足以让对方感觉温暖,找到自己力量了。
所以,回来我们的主题~
1)当你身边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请你理解TA的感受,承认TA的痛苦
不“期望”TA按照我们的方式和速度快快好起来,帮助和鼓励TA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抑鬱症的来访者往往本身很聪明,又擅于假装自己“很好、没问题”。
在生病的状态下,盲
目的乐观鼓励,只能让他们雪上加霜。
相比“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他们的困境,关注他们的内心苦痛。
若你真的希望TA好起来,请你,帮助TA来表达TA真实的感受。
2)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做自己温暖的朋友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当自己脆弱无助抑鬱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小男孩”,不评判不期望地陪我们哭。
不幸的是,我们并不能要求身边的朋友个个都变成“小男孩”。
可是,有幸的是,即便我们可能没有这个“小男孩”,但是我们都有我们自己。
我们学了这麽多如何爱别人的方式,我们亦可以,像爱别人一样,来疼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