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1 现有基础与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技术支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该专业已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人才335人,目前在校生269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日照等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1.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

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厅级、院级“优秀教师”、“师表奖”、“金牌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另外,在相关的企业中聘请10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具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21.7%。

2.建成了模拟生产现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场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应用、物流控制系统、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在内的1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价值1600余万元。

学生的实训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使学生得到了准实战锻炼。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及时到位近年来,建立了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日照港通公司、东营盛泰集团、兖州太阳纸业、日照比特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

各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产学结合协议,这些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4.“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技能要求,将整个教学周期分成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训练四大模块,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

将专业知识融入到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订单式培养等实习实训过程中。

重点突出各种校内外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以“导师制”、“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教学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导师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引入到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展开教学,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

专业现有院级精品课程6门,出版高职教材5部,校内实训教材和讲义10部,获教学成果奖3项。

6.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的创新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导师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创新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科技讲座、成立多个科技兴趣小组,结合各类专业大赛与校园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专业扩展能力。

近3年本专业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大赛中累计获奖超过17人次,居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前列。

2 项目建设目标2.1 总体目标项目建设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为省内外同类院校类似专业起示范作用。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行业主导、校企融合的办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在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和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深挖潜、抓内涵,使该专业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2.2 具体目标(1)深化产学合作,完善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托行业,创新具有行业特色、工学结合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培养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电子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

(2)以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作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应用为主线,构建创新型高职电子课程体系。

在“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基础上,构建模块化、“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实施精品战略,校企共同建设7门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3)引进和开发共享型、网络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资源库。

(4)采用政府投入、企业捐赠、校企共建等多种途径,完善和拓展电子信息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5)培养一批在山东电子行业具有影响力、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能手和教学骨干。

通过3年的建设,使专业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8人,形成专业方向涵盖面较广、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梯队。

其中,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8名,在行业具有影响力、擅长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8名,从企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达到20人。

(6)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作用。

3 主要建设内容3.1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1)按照企业要求制订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变频器应用、单片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电工电子、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单片机的应用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服务于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工业控制领域从事产品或系统的局部设计、调试、安装、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高技能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提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并将这些素质与能力划分成模块,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对应每个模块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和培养。

(2)确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模块化教学方法。

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重点采取“工学结合2+1”的教学模式,采取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工学交替、导师制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各种校内、外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以上专业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经过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确定如下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见图2所示。

① 职业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

主要包括在电子生产线上从事插件、检验、维修、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认知与测试项目训练、实用电工与项目训练、模拟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数字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单片机原理与项目训练、电子线路板设计、电子生产工艺实训等单元。

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不仅可以接受严格的职业素质训练,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与应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等技能;使学生明确专业方向,明确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职业基本能力与技能电子电路读图电子电路组装电子电路调试电子产品电路图绘制 电路板设计仪器仪表应用 计算机应用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管理图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解图② 职业核心技能与能力训练。

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单片机系统的应用与设计实训、变频器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等单元。

学生通过专业技能实训,可具备本专业应有的核心技能与能力。

③综合技能应用训练。

主要包括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专业扩展能力训练等单元。

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

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负责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生产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主要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扩展为核心,把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实施因材施教。

通过创新制作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的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校园科技活动、校园兴趣小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专业扩展能力;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允许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参图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 业 基 本 知 识与 技 能 能 力职 业 核 心 知 识 与 能 力专业核心能力: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变频器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

知识支撑:可编程控制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C 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过程控制应用等。

相关训练项目: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实训、变频器应用实训、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等。

职 业 知 识 综 合 应 用 训 练思 想 道 德 与职 业素 质 模 块相关知识: 职业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美术鉴赏、演讲与口才、摄影艺术、心理健康教育。

技能素质训练项目: 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学术讲座等。

专业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用电工应用能力、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工艺技能、电路板的设计制作能力。

知识支撑: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

相关训练项目:专业认知实训、计算机应用训练、实用电工技术实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训练、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训练、电子工艺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实训等。

相关训练项目:顶岗实习、岗前专业综合实训、科技创新活动等。

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其在专业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锻炼。

为鼓励学生创新,学校出台专门的政策,给予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好成绩的学生表彰奖励,扩大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④实行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从国内知名企业和劳动部门以及信息产业部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等培训机构引进高级电工、高级家电维修、高级电子绘图员、高级程序设计员、单片机设计师(员)、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员)等高水平职业资格认证,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培训工作由行业权威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多个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