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九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2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初三班组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1)《战国策》是__ __末年__ 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辱”的意思是:。

相关背景: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
三、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四、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分小组多种形式演练课文朗读,后小组竞赛。

2、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
其.( )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 )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
..( )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
王尝闻布衣
....( ),..(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 )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
..( )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2、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0)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后学习】
思考: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段分析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3、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牒为械B.以中有足乐
C.以光先帝遗德D.皆以美于徐公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秦王谓.唐雎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且秦灭韩亡.魏/吴广故数言欲亡.
C.臣未尝.闻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下列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B.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唐雎以委婉的语言来拒绝,而安陵君却以严正的立场、决然的态度来拒绝。

C.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可见任务的艰巨程度,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作铺垫。

D.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具有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

4、下列是对选文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时,兼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B.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C.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D.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完整、曲折,人物个性鲜明,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如临其境,深感紧张的气氛。

【课后学习】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