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综合测评1.单选题1.12.0公共决策的现代化首先是决策过程的( )• a民主化• b效率化• c公平化• d理性化1.22.0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指的是( ) • a政策决策• b政策评估• c政策审议• d政策执行1.32.0最受我国学者青睐的政策工具三分法是加拿大学者郝赖特和腊梅什采取的“政策工具光谱“法所进行的类型划分,他们将10种政策工具依据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成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 )• a市场化工具• b工商管理技术• c社会化手段• d混合性工具1.42.0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送信息、知识的过程被称为( )• a多媒体• b新媒体• c• d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1.52.0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 )• a公共利益• b公共权力• c公共政策• d公共需求1.62.0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 • a渐进主义模型• b混合扫描模型• c理性主义模型• d机构-制度模型美国学者亚瑟.施莱辛格在研究美国政治历史后提出来的公共政策变动模式是( )• a周期型• bZ字形• c学习型• dX字形1.82.0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几、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 )• a理性的路径(Rational Approach)• b直观的路径(Intuitive Approach )• c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d具名团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1.92.0政策评估整个活动中最关键的阶段是( )• a评估筹划•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反馈1.10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的内容( )•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政策影响• d多样化1.112.0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也是什么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 a政策理性主义• b政治行为主义• c多中心主义• d渐进主义1.122.0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在台湾,最早引入这门学科的高等院校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今台北大学)、台湾大学和( )。
• a清华大学• b文化大学• c实践大学• d政治大学1.132.0下列哪一个不是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 )• a立法机关评估。
• b司法机关评估。
• c大众传播媒介评估。
• d专业性的咨询公司1.142.0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 )。
• a政策咨询系统• b信息传播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1.152.0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途径又被称作( ) • a政策制定者透视• b向后推进策略• c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 d自上而下的路径1.162.0任何政策归根结底都要依靠政策执行者才能完成,因此,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这指的是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哪个影响因素( )• a资源因素• b工具因素• c执行者因素• d环境因素1.172.0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的系统是( )• a政策执行系统• b政策客体系统• c间接主体系统• d政策制定系统1.18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本身的稳定因素( )政策目标的长期性• b政策的有效性• c政策的合法性• d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1.192.0哪本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的这一概念,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 a《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b《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c《政策方向》• d《公共政策学》1.202.0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是• a政策系统政策群• c政策链• d政策模式1.212.0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包括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 )• a信息功能• b劝诫功能• c解决冲突的功能• d分配功能1.222.0关于政策工具美国政治学家罗威、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区分出了规制性工具和( ) • a非规制性工具• b非强制性工具• c非分配性工具• d非选择性工具1.232.0对政策运行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涉及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调整过程的操作状况属于( )• a政策成本评估• b政策需求评估• c政策效益评估• d政策过程评估1.242.0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被称作( )• a政策合理化• b政策合法化• c政策采纳• d政策辨析1.252.0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控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指的是( )• a公共政策监控机制• b公共政策监督机制• c公共政策作用机制• d公共政策互动机制1.262.0公共政策过程的基轴是( )• a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 b政府权力和腐败的关系• c公共权力与公民的关系• d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的关系1.272.0政策调整通常被看做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政策调整的一般程序的环节( )• a重新界定问题• b提出调整方案• c选择调整方案• d评估调整决定1.282.0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政策网络是政策系统的( )• a子系统• b母系统• c元系统• d政策链1.292.0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PolicyClaim),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被称作( )政策倡导• b政策辩论• c政策提出• d政策论证1.302.0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属于( )• a政策成本评估• b政策需求评估• c政策效益评估• d政策过程评估1.312.0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被称作( )• a公共政策规划公共政策设计•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执行1.322.0渐进主义模型是由谁构建的( )• a林德布洛姆• b奥斯特罗姆• c胡德• d拉斯韦尔1.332.0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谁频繁互动的结果( ) • a政策行为者• b政策系统• c政策体系• d相关政策行为者1.342.0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被称作( )• a政策执行偏差• b政策执行失灵• c政策执行失效• d政策执行扭曲1.352.0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
建制化表现在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面世、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及( )• a大师的产生• b学科的独立•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d学术交流的频繁1.362.0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杜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 )• a政治统治牲和管理性政策目标• b经济政策目标• c文化政策目标• d特殊性政策目标1.372.0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指的是( )• a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b政策方案的合法化• c政策步骤的合法化• d决策程序的合法化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 ) • a政策问题• b政策事项• c政策组织• d目标人群1.392.0下列哪一个不是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 • a象征式政策执行。
• b附加式政策执行。
• c残缺式政策执行。
• d忠实式政策执行。
1.402.0政策抉择的第二个环节是( )• a• b政策决策• c政策选择• d政策倡导2.多选题2.1 2.0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浪潮,许多前所未有的政策问题大量涌现,使公共决策的范围不断扩大,难度日益增加,影响空前突出,这客观上要求公共决策过程实现( )• a理性化• b专业化• c科学化• d民主化• e公平化2.2 2.0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包括( )• a国家的代议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 e军队领导人2.3 2.0自公共政策学诞生之日起,这个学科的主导范式主要有( ) • a理性主义• b世俗主义• c行为主义• d决策科学• e渐进主义2.4 2.0政策系统的组成单位或者子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 )• a政策行为者(PolicyActors)• b政策参与者• c主体系统• d支持系统• e反馈系统2.5 2.0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议程,一般将议程通常分为哪几类( ) •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政策议程• d方案议程• e问题议程2.6 2.0关于政策工具的定义,主要有哪几类界定的方式( )• a侧重于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去界定• b侧重于从因果关系上去界定• c侧重于从可规划性上去界定• d侧重于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去界定• e侧重于从手段与目标实现的关系上去界定2.7 2.0下列哪几个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中的跨国家政策行为者( ) • a公共舆论• b跨国公司• c欧洲联盟• d社会政治运动• e公民2.8 2.0政策系统是哪些子系统构成的巨大系统( ) • a主体系统• b支持系统• c反馈系统• d公共利益体系• e公共需求体系2.9 2.0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主要包括哪几种形式( ) •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基本法律• e立法解释2.10 2.0科珀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何接提出政策伺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的种模型是( )•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交叉模型• e网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