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
3.地质剖面示意图(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由老到新。
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3.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 4.一般来说,山区山泉出露的地方多为断层构造。
(√) 5.大庆油田所在的区域地下为向斜构造。
(×)6.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景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 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
(×) 8.地下喀斯特地貌都是因流水侵蚀而成的。
(×) 9.新疆的“魔鬼城”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10.山区的村庄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山腰或山顶平坦地方。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6~7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解题流程](1)A__(2)C[技法总结]1.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技巧(1)判断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交界处(分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为地壳运动活跃地带。
(2)解释常见地理现象:①解释大褶皱山脉(如安第斯山脉)、裂谷(如东北大裂谷)、海洋(如大西洋)、岛屿(如日本列岛)等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分布;②解释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
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判读地貌形态。
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
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
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学以致用]1.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
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1)D (2)B (3)B[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
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
第(3)题,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
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
]2.(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1)D (2)C[第(1)题,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
M、N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
第(2)题,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
]3.(2018·海南高考·T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1)D (2)C[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
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
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差异、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
]6~8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题流程](1)A__(2)A__(3)D[技法总结]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典型地貌的判读(1)堆积地貌类型的判断方法①地貌类型判断法:根据材料显示的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如下:a.风力堆积地貌:沙漠、沙丘、黄土等。
b.流水堆积地貌: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河中或河口沙岛、河流入海口处的沙坝等。
②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判断:a.在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
b.在湿润地区:一般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③根据沉积岩层的特征判断:岩层中含有水生生物化石的为水湿环境的堆积。
(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②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学以致用]4.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作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作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作基座阶地。
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属于基岩阶地的是( )A.T1B.T2C.T3D.T4(2)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A.流向是自北向南B.流向是自西向东C.东岸是曲流凹岸D.西岸是曲流凹岸(3)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 )A.T1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3形成时期D.T4形成时期(1)D (2)C (3)A[第(1)题,据材料知,基岩阶地也称侵蚀阶地,指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完全由基岩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