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调车机运用

优化调车机运用

优化调车机运用 提高调车作业效率
枣庄西站运转车间QC小组 课题登记号:Y—2004001
一、概括
1、枣西运转车间状况
枣庄西站位于京沪干线602KM+229M处,南接沙沟站,北连井亭站,站区 北端所辖的洪洼线路所通过薛枣支线与山家林站相连。担负者枣庄市五区一 市及微山、临沂、苍山等部分地区的旅客及货物的到达发送,是一个兼办客 货运业务的比较繁忙的二等中间站。 运转车间现有干部职工87人,为车站下辖三个车间中人员编制最多的一个 车间。负责办理列车接发、会让、通过业务,承担着车站包括南北货场、焦 化厂专用线、油库专用线在内的24条线路的车辆摘挂、取送、解编调车作 业。日接发列车117.5对,日均调动车数 500余 辆。 枣庄西地区原有2台调度机车。枣庄西站调度机车(称为一调)担当着枣庄 西、山家林、邹坞站调车作业及专用线作业车取送,兼韩庄、沙沟站调车作 业,枣庄西至枣庄、官桥站间小运转列车牵引任务。枣庄站调度机车(称为 二调)担当着枣庄站调车作业及专用线作业车取送,兼山家林、邹坞站调车 作业及枣庄至枣庄西、官桥站间小运转列车牵引任务。 后为适应运输生产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枣庄西地区原有调度机车运用效率, 路局新增配官桥站调度机车1台(称为三调),担当着官桥站调车作业及专 用线作业车取送,兼枣庄西至南沙河各站调车作业及官桥至枣庄、枣庄西站 间小运转列车牵引任务。 调车机交接班地点在枣西机务折返段内,一、二调下白班的交接班时间为 19:30—20:20,下夜班为7:40—8:30。枣庄西调车机(一调)每周一、 四在折返段内加油,时间为下夜班交接班时间另加20分钟。
为全面挖掘运输潜力,利 用现有线路设备,合理压 缩作业时间,最大限度地 发挥车站能力。 加速车辆周转,完成技术 指标,枣庄西站运转车间 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探索总 结经验,优化调车机运用, 提高调车作业效率,把实 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关 键问题,逐步的给予分析 解决加以补强规范,以制 定出合理完善切实可行的 制度措施,纳入到车间运 输组织的日常性管理渠道 中来。
分析三:因果分析图
作业方法
作业计划变更
工作效率低时间观念差
人员素质
现场监控不严
调车作业 交叉影响 调度计划 列车编组变化
业务素质不高
作业技能低
应变能力差
装卸组织不力 联控互控不力
作业组织不当
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差
待装卸 时间长
现车集 中下远
站场线路复杂
通讯设备 线路弯道大 差干扰大 了望条件差
优化 调车 机运 用 提高 调车 作业 效率
四、对策
针对待装待卸作业时间长、调车作业计划变更、调车机作业时间短于调 度机运用方案规定时间、人员素质低的现状,我们相应制定出如下对策:
附对策表:
序号 问题 对策 调车区长必须掌握全站调车机车的动态和作业进 度,对到发线占用和腾空情、调车场各股道存车情 况及各去向车流的集结情况、货物作业进度、列车 到发计划等应了如指掌。 负责人 董明晔 2004.3—9月 张民 实施时间




2、小组概况
成立日期
86.2.10
注册编号
604002
注册日期
86.2.10
课题号
Y-2004001
登记日期
4.01
小组类型
现场QC 小组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姓名
董明晔 张民 马宏伟 宋著杰 宋宜华 刘云强 宋名利 张剑 王淇
行政职务
安全副站长 兼 车间主任 支部书记 安全组长 调车指导 值班员 值班员 值班员 值班员 助理值班员
D2
C2
P1
A1
第二次循环
内容:实施对策表中第2、3 、4项 时间:2004.5—2004.11
D1
C1
第一次循环:内容:实施对策表中第1、2、3项
时间:2004.03—2004.10
五、实施
我们根据找出的主要原因和制定的相 应对策,讨论确定了PDCA循环方案 并加以落实。 实施一、掌握调车机车动态,合理 分配走行径路
1
调车作业计划变更
2
调车机作业时间短于调度 机运用方案规定时间
车站值班员加强与列车调度员的协调配合,加强 与货运值班员的信息沟通。掌握到发线待解车列, 待发列车的作业进度机车交路,整备作业出库时间。 根据调车区现在车分布情况和调车场货场线路固定 董明晔 用途,容车数,合理运用技术设备和先进工作方法, 采用组织平行进路的方法有效压缩作业时间。实现 马宏伟 解、编、取、送作业密切配合,做到三少一短一小 一高:调车钩数少,调动辆数少,占用股道少,行 程短,平均钩分小,调车效率高。
张 民
2004.7—10月 宋著杰
董明晔
4
人员素质低
2004.8—11月
张民
我们QC小组根据找出的主要隐患及制订的对策,制定了PDCA循环实施方 案。如下:
制订 P 计划 总结 A 处理
P3
A3
执 D 行
检查 C 监督
D3 3 P2 A2
C
第三次循环 内容:巩固期 时间:2004.11—2004.12
0
QC平均授课
90课时
平均年龄
34
QC小组成立以来,坚持每月两次TQC学习,每月两次TQC活动,每季一次小结,每 年一次成果,由专人负责记录。小组灵活运用QC理论,围绕车站的既定方针目标 开展攻关活动,有效确保了车间的运输安全,曾三获路局、四获分局优秀QC成果 称号。
二、选题
1、选题理由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 署和建设提速安全标准线 的宏伟蓝图要求我们不断 加快对既有线路的改建和 提速进程,因此近期施工 任务异常繁重,大型施工 作业较多。停止信联闭使 调车机行进受限,无法得 到充分运用,客观上浪费 了一定的动力,降低了调 车作业效率。为压缩货车 停留时间,完成中停时技 术指标,保证实现月度货 物运划和技术计划,更好 的完各项运输任务,我们 迫切需要优化调车机运用, 提高调车作业效率。
调车计划变更 作业时间短 待装卸时间长 人员素质差 无动力 站内结存车多 安全治理差
7 12
5
2
15
14
附 症 状 分 析 表 :
原因
序号 1
症状 解结车满轴,临时解结车少或者没有 站编满轴,站内车辆无法编挂。
频次 2 2
百分率
无动力
2
10.3
3
调车机作业 时间短于调 度机运用方 案规定时间 站区安全综 合治理状况 差 4 5 6 7 8 9 人员素质
优 化 调 车 机 运 用 提 高 调 车 作 业 效 率
调车机运用应根据车站 装卸车数量、车流去向 和流量变化,按照列车 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 和车站技术作业过程, 发挥设备效能,均衡而 有节奏的完成和超额完 成运输生产任务。否则, 势必造成缺乏预见,陷 入被动,使机车运用、 调车作业、货物装卸、 车辆取送等工作失去协 调,破坏正常工作程序, 甚至产生一系列影响整 个运输工作的不良后果。
2、预期目标
1、压缩货车在站停留时间10%以上, 中时由 7.3 小时降至 6.5小时, 停时由16.0 小时降至 14.4小时。 2、提高调车作业效率20%以上, 平均调车钩时间由10分钟降至8分钟。



三、原因分析
分析一:
攻关课题确定后,我们把2003年度至今枣西调车机运用工作中存在降低调 车作业效率、制约车站扩展运能的各类症状、因素进行了认真排查,系统归纳, 经过排序对比分析,以饼分图形式列举如下:
设备临时故障
协调组织
设备环境
我们从四个方面组织小组成员对七个原因再次进行细化分析,一致认定 协调组织(待装待卸作业时间长)、作业方法(调车作业计划变更)、 设备环境(调车机作业时间短于调度机运用方案规定时间)、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低)这四项原因是制约调车机运用,降低调车作业效率的关 键。这个结果与分析二中的累频折线图的结果是完全吻合的。 要因确认: 经过前后三轮有目的的系统分析,我们把这四个原因最终确认为制约调 车机运用,降低调车作业效率的要因。
13
19.1
28
41.2
3 4 5 6 7
14 12 7 5 2
20.6 17.6 10.3 7.4 2.9
42 54 61 66 68
61.8 79.4 89.7 97.1 100
通过上表我们得出如下结 论:待装待卸作业时间长、 调车作业计划变更、调车 机作业时间短于调度机运 用方案规定时间、人员素 质低这四项原因是制约调 车机运用,降低调车作业 效率的主要原因,其产生 频次基本持平,百分率也 大致同为20%。
3
6 4 3 1 1 5 4 3 7 2 6 3 2 4 7 3 20.6 7.4 22.1 17.6 2.9 19.1
10 11 12
调车作业计 划变更
13 14
站内结存车 多
15 16 17
待装待卸作 业时间长
18 19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们从19个制约调车机运用,降低调车 作业效率的表面症状追根溯源可以得到7个深层原因,这7大原因是制 约调车机运用,降低调车作业效率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针对以上 原因再次进行了排列分析。
文化程度
中专 大专 中专 中专 中专 中专 高中 中技 大专
工龄
26 11 22 18 23 19 28 11 10
组内职务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质量监督 组员 信息跟踪 组员 质量监督 组员 信息反馈 组员 方案整理 组员 数据统计 组员 台帐管理
具有TQC
知识水平 活动方式及 其成效Βιβλιοθήκη 熟练8一般
1
较差
分析二:对制约调车机运用,降低调车作业效率的7原因做出以下排 列分析 :
序 号
1
原因 调车作业计 划变 更 调车机作业 时间 短于调度机 运用 方案规定时间 待装待卸作 业时 间长 人员素质低 无动力 站内结存车多 站区安全综 合治 理状况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