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质量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产品质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区分有( D )。

A.对象、依据、机构、标准B.对象、依据、机构、获准方式C.对象、依据、过程、获准方式D.对象、要求、机构、获准方式2.( A )常用于归纳整理由头脑风暴法所产生的意见、观点和想法等语言资料,因此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中经常用到。

A.亲和图B.水平对比C.流程图D.对策表3.把不同材料、不同加工者、不同操作方法、不同设备生产的两批产品混在一起时,直方图形状为( A )。

A.双峰型B.孤岛型C.对称型D.偏向型4.在控制图中,若某个点子超出了控制界限,就说明工序( D )。

A.处于波动状态B.处于异常状态C.处于正常状态D.处于异常状态的可能性大5.下列不属于田口玄一质量保证体系理论基础的是( D )。

A.田口质量观B.质量损失函数C.信噪比D.实验设计6.ISO14000系列中对审核员资格要求做出规定的是( C )。

A.ISO14010B.ISO14011C.ISO14012D.ISO140137.下列不属于设计审评的目的的是( C )。

A.纠正设计质量“至善论”B.打破产品设计垄断C.增加产品设计完善性D.防止产品设计的片面性8.过程性能指数( D )进行计算。

A.要求在没有偶然因素下B.要求在未出现重大故障状态下C.要求必须在稳态条件下D.不要求在稳态条件下9.外部质量保证是由下列哪一方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的保证( B )。

A.生产企业 B.“第三方”即公正机构C.企业上级主管部门 D.用户10.控制图的控制界限,一般都取( B )。

A.2倍的标准差B.3倍的标准差C.4倍的标准差D.6倍的标准差11.以下哪个常用工具可用于明确“关键的少数”:( A )。

A.排列图B.因果图C.直方图D.调查表12.对工序质量因素“5M1E”进行分析属于过程状态的( A )。

A.过程分析B.过程控制C.过程检验D.过程能力13.企业的质量方针是由下列哪类人员决策的( B )。

A.全体员工B.最高管理层人员C.中层管理人员D.基层管理人员14.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应是( B )。

A.GB/T 19000B.GB/T 19001C.GB/T 19021D.GB/T 1901115.2000版ISO9000族标准采用以下那种模式( B )。

A.质量保证B.过程方法C.持续改进D.要素16.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产品、过程和体系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反映了质量的( B )。

A.广泛性B.时效性C.相对性D.主观性17.供应商重要性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C )。

A.供应商的实力 B.供应商的规模C.供应商提供产品的重要程度 D.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18.工作质量取决于( A )。

A.全体员工 B.生产第一线的工人C.最高管理人员 D.后勤人员19.数据分组过多或测量读数错误而形成的直方图形状为( A )。

A.锯齿型 B.平顶型 C.孤岛型 D.偏峰型20.常用于寻找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的图是( C )。

A.直方图B.排列图C.因果图D.散布图21.产品质量在物质方面的特色是( C )。

A.安全B.效率C.性能D.轻便22.下列不属于ISO9000系列标准产生背景的是( B )。

A.质量保证活动的成功经验B.顾客对产品质量的重视C.质量管理的发展D.贸易国际化23.( A )是用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质量原始数据,确认事实并对质量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

A.调查表B.排列图C.因果图D.直方图24.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除应有( A )上的保证能力以外,还应有资源上的保证能力。

A.管理B.质量计划C.质量政策与程序D.质量文件25.工序能力不足,进行了全数检验后而造成的直方图形状为( D )。

A.对称型B.孤岛型C.锯齿型D.陡壁型26.若1.00<Cp≤1.33,则可判定工序能力( B )。

A.不足B.尚可C.充足D.过于充足27.根据控制图判定工序正常,这时( B )。

A.只可能犯第一类错误B.只可能犯第二类错误C.不会错判D.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都可能犯28.对于供应商定点个数为2的情况,如两家供应商分别为B、C类,可采取的管理对策为在督促供应商提高质量的同时,( C )。

A.处罚C类供应商B.处罚这两家供应商C.寻找优秀供应商D.淘汰这两家供应商29.过程性能指数( D )进行计算。

A.要求在没有偶然因素下 B.要求在未出现重大故障状态下C.要求必须在稳态条件下 D.不要求在稳态条件下30.顾客调查费用应计入(B )。

A.鉴定成本B.预防成本C.内部故障成本D. 外部故障成本二、判断题,认为正确填“√”,错误填“×”(每小题1分,共10分)1.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 √ )2.只有生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才能参加QC小组。

( × )3.质量信息来源主要依靠用户的意见和反映。

( ×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工序质量的正常波动可能转化为异常波动。

( √ )5.标准型抽样检验适合于对产品质量不了解的孤立批的检查验收。

(√ )6.计数抽验中n越小,使用者风险越小。

( × )7.调整型抽样检验中,“一般检查水平”的I、II、III级的样本大小依次递减。

( × )8.控制图上出现异常点时,就表示有不良品发生。

( × )9.耗损失效期的失效率由较低的值逐渐增大,随后就迅速增长。

( √ )10.在设计评审、质量复查和事故预想等活动中,FMEA是依据和证明。

( √ )11.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公司的质量总经理朱兰。

(×)12.δ为过程变异标准差,表示过程的加工质量满足技术标准的能力。

(√)13.“将正常判为异常”的错误,这种虚发警报的错误叫做第一类错误,概率为β。

(×)14.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

(√)15.过程能力一般用6δ来表示,6δ越大,即过程质量波动越大,过程能力越高。

(×)16.散布图,将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对应观察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7.质量成本优化就是要确定质量成本各项主要费用的合理比例,以便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高。

(×)18.设计评审的目的在于及早查出和补救产品设计中的缺陷。

(√)19.质量功能展开所用的基本工具是“质量屋”。

(√)20.参数设计实质上是质量优化设计,是质量设计的核心阶段。

(√)21.工作质量取决于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

(×)22.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较,其特点之一是:把过去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

(√)23.质量管理工作循环的特点的关键在于“循环”这个阶段。

(×)24.ISO9000部分的总题目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25.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和重点。

规划、方案、构思阶段,主要是对产品质量目标进行评判,称为C评价。

(×)26.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进行质量改进的过程。

(√)27.计数数据取值是通过数数的方法获得的,它们往往只能取某一区间中的一切值。

(×)28.控制图上的控制界限就是区分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的科学界限,休哈特控制图的实质是区分偶然因素与异常因素两类因素。

(√)29.抽样检验根据所抽取产品的质量检查数量的不同可分为计数型和计量型抽样检验。

(×)C的值越小,说明过程能力越能满足技术要求,产品质量越有保证。

(×)30.过程能力指数p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 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由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集合。

3. 过程能力:就是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加工产品质量正常波动的经济幅度,通常用质量特性值分布的6倍标准偏差来表示,记为6σ。

4.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称为产品的可靠性。

5.产品质量:就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

6.因果图: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

7.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指由第三方认证机构依据公开发布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供方(生产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评定,判定合格的由第三方认证机构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予注册公布,证明供方在特定的产品范围内有必要质量保证能力的活动。

8.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

它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9. 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作循环,即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

10. 质量体系: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质量体系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需要通过质量体系来贯彻和实施。

11. 质量改进:为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实惠,在整个组织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种措施。

12. 质量成本控制:是以质量成本计划所制定的目标要求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把影响质量总成本的各个成本项目控制在计划范围内的一种管理活动。

13.工作质量:就是按一定的作业标准完成的劳动量,在产品(包括工业、农业等)生产中没有达到规定的作业标准,就是不合格品,即没有达到规定所要求的产品,就不能上市销售,因而也就没有量——没有质的保证,所以也就没有量;在服务行业中,没有按规范化的服务,未能令顾客满意,就是不合格的服务。

14.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15. 质量职能:是对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而进行的全部技术、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总称。

16.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17.产品质量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中提出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质量水平(或质量等级),选择主要的性能参数,规定多种性能参数经济合理的容差,或制定公差标准和其他技术条件。

18.质量成本计划:是指在质量成本预测的基础上,针对质量与成本的依存关系,用货币形式确定生产符合性产品质量要求时,在质量上所需的费用计划。

其中包括质量成本总额及降低率,四项质量成本项目的比例,以及保证实现降低率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