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别董大(相关资料)

20.别董大(相关资料)

20.别董大
相关资料: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高适(700年—765年) ,汉族。

六十五岁。

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河南商丘)。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

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