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

10篇教学后记1.“故事提问法”值得一试,教师通过故事引入,设置疑问,学生积
极性很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而且情绪高涨。

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这正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体现。

2.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面对学习障碍生,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
3.有些孩子面临很多家庭作业,他努力地去做,发现题目很难,他
生气起来会说“我恨老师”,“我不想做作了。

”通常成人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帮助就是消除他的恐惧和愤怒。

很多父母急于直接帮助孩子做作业。

这种帮助是有危险的。

它相当于告诉孩子:“只靠你自己的能力是不行的。

”最好的帮助应该是间接的帮助-—舒适的书桌,适宜的灯光,提供参考书,以及不用唠叨、谈话和批评来打扰孩子等等。

有的孩子在削铅笔、挠头或者摇椅子的时候,能把作业做得更好。

这时,父母最好避免对此进行纠正、指责。

父母的批评只会干扰孩子的思考。

父母应该站在幕后,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安慰,而不是自告奋勇地直接帮忙。

偶尔,父母也可以帮助说明某个问题,但这种帮助应该适可而止,并且富有同情心。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而不是对孩子说教。

他们为孩子指明了道路,但应期待孩子自己达到目的地。

4.常规管理的实质,是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

处罚孩
子只会使孩子发怒并且不听教诲,令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

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心情和时间去读书的。

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需要避免造成孩子的怨恨,努力激发孩子的自尊。

我们可以用教育智慧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5.表扬也是一门艺术。

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
叙述而不作判断。

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要尽量表扬孩子的行为而不表扬孩子的品性。

不要将形容词与孩子的品性联系起来进行表扬。

不要对孩子进行价值评价。

只有不判断孩子的(品格)和(个性)的表扬,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没有顾虑的地步。

结论性的表扬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威胁,不仅不会令人感到愉快,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产生恐惧。

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倍受压力,引起反感和逃避)。

6.驾驭课堂,教师能力的体现。

巧妙开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积极表扬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因游戏而精彩。

用提问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科学的方法应对突发事件。

加强互动,倾听课堂“心跳”。

7.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教育,这也是真理。

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

教育问题学生之所以不够凑效,主要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耐心把真正的问题搞清楚,所以也就谈不上对症下药。

8.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的特点是“赖”,厌学型问题生的特点是“怠”,心理问题生的特点是“怪”,品德型问题生的特点是“坏”,“好学生”型问题生的特点是“骇”。

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耐心的长辈;教育厌学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科研人员、学习问题专家;教育心理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心理医生;教育品德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足智多谋的战士;教育“好学生”型问题生时,教师应该像个高明的侦探。

9.他不做作业我们尝试让他三天不做作业,其他人都做作业,就他一人没做,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异类”他会体会到“不做作业并不快乐。

”这种做法对于有反思精神的孩子来说是有效的。

并不是只有具备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功;良好的习惯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成功除了要有良好的习惯外还需要其他很多条件,例如、知识、才能、机遇等。

10.科学的求真精神,扎实的工作态度,积极的进取愿望,大胆的创新思维高效的实践能力。

面对社会评价,抵触不如聆听。

面对领导抱怨不如面对。

面对学生,挑剔不如鼓励。

面对家长,计较不如宽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