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A.《阿Q正传》B.《铸剑》C.《彷徨》D.《狂人日记》【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P25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
P34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A.东北农村B.江南农村C.湘西农村D.广州郊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
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
P52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D.农民自身的懒惰【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
P655.被茅盾称赞为“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是A.废名B.路翎C.台静农D.叶圣陶【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
P446.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A.固步自封,偏执狭隘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C.争强好胜,目光短浅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性格外露,争强好胜,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当武艺“被狂风吹走了”之后,他便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练起了武艺,但不白练。
他对沙子龙由崇拜、吹嘘到后来的贬低、蔑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
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
P867.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征是A.坚强、高洁,甘愿为追求真理和正义牺牲自己B.豁达、开明,积极追求新文化和新生活C.内向、压抑,有朦胧的个性觉醒意识D.爽朗、泼辣,为追求所爱而不计后果【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翠姨聪明、美丽、沉静、内向,翠姨朦胧的个性意识与妇女觉醒的观念为自己内向压抑的个性以及她周围的保守世俗所扼杀,翠姨的悲剧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觉醒女性普遍遺遇到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女性解放的深切关注。
P998.小说《金锁记》中曹七巧拒绝了姜季泽示爱的主要原因是A.担忧儿女受对方虐待B.害怕失去财产C.儿子长白反对D.女儿长安反对【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曹七巧因出身卑微而戴上了黄金(物质)的枷锁,变得自私刻薄;她因丈夫患骨痨,自己年轻生命的情欲得不到满足而不断去挑逗小叔子姜季泽。
但封建大家庭的物质压抑和情欲压抑严重扭曲了曹七巧的心理和灵魂,当她丈夫去世、她也分得一份家产以后,因害怕失去财产而闭绝了自己的情欲,拒绝了姜季泽,表明她对黄金的占有欲战胜了情欲,成了黄金的奴隶。
P1109.小说《荷花淀》的主要叙事线索是A.荷花淀村民们编席卖席的经历B.水生嫂们在抗战中成长的经历C.水生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D.水生嫂从怀孕到生子的过程【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小说以白洋淀妇女从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抗战队伍在荷花淀里抗日作战为线索,突出地表现了在战争的艰苦年代里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P11510.小说《绣枕》中冒着酷暑绣靠枕的人物是A.张妈B.吴妈C.大小姐D.小妞儿【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小说写大小姐冒着暑热、用四十多种线绣了一对凤凰和翠鸟靠枕,想以此求得与白总长家的亲事,但靠枕送到白家的第一天就被醉客和牌客弄脏,落到下人的手中,亲事自然告吹。
P22311.小说《子夜》中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是A.封建地主B.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C.民族资本家D.买办资本家【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人物活动舞台,以帝国主义的金融资本侵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为社会大背景,在广阔的历史画面上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多种矛盾冲突中的困境。
P26412.小说《山峡中》中魏大爷和野猫子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A.兄妹关系B.朋友关系C.父女关系D.爷孙关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野猫子是土匪头目魏大爷的女儿。
P27413.诗歌《凤凰涅架》中欢唱“和谐"、“自由”“挚爱”的部分是A.“凤凰更生歌”B.“凤歌”C.“凰歌”D.“群鸟歌”【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凤凰更生歌”中凤凰和鸣欢唱“和谐"、“自由”“挚爱”。
P121 14.被朱自清誉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的诗歌是A.《白旗》B.《毒药》C.《采莲曲》D.《死水》【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朱自清所指出的,“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朱自清序》)。
P12615.诗歌《雨巷》的主要艺术手法是A.对比、夸张B.反讽、排比C.象征、反复D.反讽、拟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雨巷》用象征手法抒情,《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另外,他十分注重音乐感,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
P12716.下列各项,对诗歌《再别康桥》理解正确的是A.通过对“疲倦的母亲”等意象的抒写,表达了忧伤的离别之情B.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C.采用民歌的形式,情感基调哀怨忧伤D.诗句长短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奔放【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在《再别康桥》里,他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充满魅力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表露了自已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
P13017.诗句“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所表达的内涵是A.“我”是地主家的养子,大堰河是“我”的保姆B.“我”是大堰河的亲生儿子C.大堰河是地主的老婆,是“我”的养母D.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但比生身父母更亲密【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这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的是表达的效果。
P13418.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结尾处呈现的想象中的画面是A.“我”的死亡B.“僵尸”在炼丹C.“蜂拥的昆虫”D.“黑色的脸”【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最后,我”看见“自己”的死,更是以一个想象性的悖论,把“我”对自己的死亡想象,泛化到每个已死或者将死者身上。
P13819.诗歌《鼠曲草》和《给战斗者》的诗体分别为A.十四行诗和短行体诗B.自由体诗和新格律体诗C.自由体诗和十四行诗D.新格律体诗和短行体诗【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十四行集》是冯至的代表诗集,收有他1941年所写的27首十四行体新诗。
《鼠曲草》收录其中。
《给战斗着》田间早期的诗歌,在形式上是独特的“短行体”。
P144、31820.诗歌《金黄的稻束》中借“金黄的稻束”展开联想,歌颂的对象是A.祖父B.恋人C.母亲D.父亲【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金黄的稻東——那丰收的成果,与劳动者、孕育者的形象自然联系起来了。
没有那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就没有丰收的金黄的稻束,由此表达了对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崇高敬意。
P14621.诗歌《力的前奏》的写作时代是A.大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五四”时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力的前奏》写于1947年,旧的时代即将过去,新的生活即将来临,这正是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面临大变革的真实写照。
P14722.诗歌《老马》中“老马”形象表现的是A.奋力反抗的斗争精神B.颓唐脆弱的生命状态C.承受悲苦的坚韧意志D.驰骋疆场的豪迈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诗人以老马为象征塑造了背负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中国农民形象,表现中国农民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苦难所表露出来的韧性。
P30723.诗歌《泥土》中“泥土”意象所包含的精神内蕴是A.对个体自由的崇尚B.哀叹自我的怀才不遇C.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D.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切【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1938年,鲁藜辗转奔赴延安。
来到延安,对于鲁藜来说不仅仅是投入到了革命的大熔炉,而且也是他真正发现诗歌、找到属于自己诗风的开始。
这个从小在海外颠沛流离的苦孩子在延安这一新的环境中尝到了生活的甜蜜,真诚地吟唱着集体主义精神、自我奉献精神。
P32624.散文《白马湖之冬》中作者对白马湖之冬感受最深的是A.寒风的怒号和萧瑟的诗趣B.纷飞的雪花和挺拔的松树C.明媚的冬日和冰封的雪山D.辽阔的雪原和透彻的寂寞【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文章把无形之风放置在各种场景中去描绘,突出描写白马湖冬天风的“多与大”,显得集中而又有特色:首先用“虎吼”、“怒号”等表示声音的词话,表现风的无孔不入和带给人的寒意;其次通过与无风的晴朗丽日的对比,传神地写出风的凛冽逼人;又通过写大风中瑟瑟发抖的大地、山、湖,烘托出风的凄厉。
P34325.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我”的见闻感受和“新闻剪集”B.“我”的见闻感受和日记C.书信和日记D.“新闻剪集”和书信【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文章在表现手法上独特新颖,采用将“我”的见闻感受和“新闻剪集”相结合的纪实方式,结合厨子的行踪,将太原城内一片惊慌、混乱不堪的真相和城外所发生的各种惨剧曲折地反映出来。
P35426.散文《山之子》中哑巴冒着生命危险采撷野百合花卖钱所要奉养的对象是A.老母和老父B.妻子和儿女C.老母和寡嫂D.老母与儿女【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哑巴的父兄遭遇了被自然无情吞噬的悲剧,但他为了奉养老母、寡嫂,承继了父兄“以生命为孤注的生涯”,把自己的生命挂在万丈悬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