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计》教学课堂实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工具】
自制温度计,烧杯,水,实物投影仪(数张已准备好的胶片),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教学内容】
(用生活中的自然景象──雾凇引入课题,逐渐探讨温度的概念,引入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从而引出课题)
一、引入
师:请同学们来欣赏屏幕上的几幅美丽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生:雾凇。
师:雾凇俗称树霜,是出现在我国松花江边的一种自然景观,你知道它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温度。
师:你能感觉温度的高低吗?
生:能。
师:我这里有两杯水,请一位同学上来感觉一下,哪杯水的温度高?
生:(操作)
师:告诉大家,哪杯水的温度高?为什么?
生:因为这杯水是热的,这杯水是冷的。
师:由此,你能总结出温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吗?
生:物体的冷热。
师:物理学中,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一样,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同。
师:这里还有一杯水,下面再请一位同学上来,先将手伸入热水中,再放到这杯水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杯水的温度高低情况如何。
生:低。
师:另请一位同学上来,先将手伸入冷水中,再放到这杯水中,然后告诉大家这杯水的温度高低情况如何?
生:热。
师:同样一杯水,出现了不同的温度,究竟谁的正确呢?我们怎么知道他的正确温度值呢?
生:都正确;用温度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二、温度计
用自制的演示温度计来讲解温度计的使用原理,原理的引出从实验现象中体现。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实验的演示,可见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制的温度计
(1)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2)把自制的温度计再放入冷水中,(注意,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
)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热胀冷缩的性质)从中,你能找出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通过自制温度计的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出液体温度计里的液体,有的用水银(比如,体温计),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实验室用的常用温度计)。
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液体泡,刻度和符号)。
温度计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46页的内容,并组织快速抢答,并规定相应的规则。
(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为代表,每道题为10分,答对加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个的问答过程,用投影的形式贯穿。
使整节课形散而神不散。
抢答题:
(1)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测出人体的温度是37℃,某天气温为-3℃,怎样读?
(3)如果给你一只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你怎样标出它的0℃、100℃和1℃的大小?
(4)观察课本中几种常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量程和分度值各是多少?
(5)为什么这样设计他的量程和分度值?
(6)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7)使用前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设计的这些问题除了有基本的知识点以外,问题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在此过程中训练物理思维。
同时,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穿插有关量程和分度值的概念;量程和分度值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学生没有学习过测量的基础上让他们来理解分度值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通过1℃的得到,体会分度值的由来,并逐渐体会分度值体现的是测量精确度。
有关0℃、100℃和1℃的定义,是个重点,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基本知识。
注意点:℃这个单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往往还是以往的读法,注意纠正
四、正确使用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