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解读及当代启示摘要: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也对人类思想史和实践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
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就是权利”、追求功利化、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等误区,值得我们对当代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知识就是力量改革开放当代启示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深刻地反映了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及实践精神。
这个命题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转化为人们追求知识、尊重知识、创新知识的不竭动力。
近400年过去了,“知识就是力量”蕴含的哲学精神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有着具体而切实的体现。
同时,对这句话的过分推崇和片面理解,导致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就是权利”的错误认识,片面追求功利化,特别是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诸如此类的当代社会存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深刻反思,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培根是近代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对培根在科学史、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条件有着紧密联系,他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因此,要解读“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含义,就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开始考察。
培根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其革命任务,更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冲破各种封建羁绊,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迫切需要开拓知识领域和迅速发展科学技术。
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的培根,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和资产阶级的需要,对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他反对旧传统和权威的迷信,反对蒙昧主义,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推崇知识,赞颂科学发明,并以改造人类知识、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的形成,除了阶级原因之外,还同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关系。
培根也不例外,他关于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深受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人文主义思潮从十四世纪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并逐渐遍及整个欧洲,历时久、范围广、影响深远。
人文主义者强调一切以人为本,提倡个性自由平等,反抗教会对人的束缚和压制,推崇人的理性,肯定人的智慧和才能。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不能自动转换成力量,知识只有被人掌握并加以应用才能产生力量。
反映在人与知识的关系上,即承认知识是客体,主体是人,知识能否发挥力量,发挥多大力量,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于人对知识的应用。
培根这种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作用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迪。
知识有两大主要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中世纪,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侍女,根本不能超越教会规定的界限。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兴起,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物理特性和自然力活动方式的科学。
在这种条件下,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数学等各个领域开始冲破神学的羁绊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
与此同时,总结和研究新的科学认识方法成为一个新问题,当时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提倡科学考察、资料积累和实验的科学精神。
这些为培根总结人类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启迪,同时也使他对知识在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巨大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直观的认识,促使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及对近代哲学的影响文字上还要下功夫。
目前太口语化。
培根最初是在《新工具》这本哲学、逻辑学的重要代表作中阐发其“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的。
培根写到:“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
”①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却蕴含着这位近代大哲学家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思考,并对当时以及培根之后的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将人们的目光从宗教引向现实我国学者赵敦华曾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论及他对理性的理解:“古希腊的理性是与宇宙的的心灵相通的思辨,中世纪的理性是神学和信仰的助手,近代的理性则是时代的精神,这就是自然科学的精神”。
②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正体现了这种近代的理性精神。
他深信,人类统治世界的力量深藏在知识之中,而不是宗教所宣扬的那样在于上帝。
真正的知识是根据探究原因得到的知识,知识是以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的,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掌握,不需要受到上帝的控制。
这就从本质上肯定了人在历史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使人类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到自身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从而不因对于宗教在情感上的痴迷而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在思想上得到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③,走向更加理智的发展道路。
(二)“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引导人们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在《新工具》中,培根这样说:野蛮人、文明人的分界是以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为标志的。
农业的文明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而把科学应用于工业,正是导致人类文明的第二次革命。
培根所倡导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一种现实的科学观,这种观点是培根首创,并详细加以阐述的。
在论及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所产生的“力量、效果和影响”时,他曾深刻指出:“这三件发明,改变了全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物的情况,头一件在文学上,第二件在军事上,第三件在航海上,由于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以至于几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显赫的任务,对于人类事物曾经比这些变化在加强人类事物上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④培根把科学技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凌驾于历史上其他的头等大事,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早期,体现出明显的崇尚科学的精神。
培根倡导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的解释”。
他鉴于当时人类拥有的知识,并非都能适合,而提出了科学的革命概念,即科学作为知识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并非是知识量的逐渐积累,而是旧理论为新理论所代替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革命。
他在《新工具》里写道:“若期待用在旧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来在科学中取得什么巨大的进步,这是无聊的空想。
”⑤(这一段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关键是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体现出科学精神,怎样使人们重视科技?特别是后一点,要有历史的证据。
)(三)“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推动知识朝着关注人的现实活动方向发展 培根曾经这样评论传统的知识:“它能够谈论,但是不能生育,充满着争辩,但是没有实效。
”在传统的认识论里,知识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言谈、争辩以及个人名利、思辨的需要,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效用,却没有服务于整个人类发展尤其是物质层面的发展的实用性。
在培根看来,知识不是一种纯思辩,不是采用谈话的资料和争论中反驳对方的手段。
知识是一种力量。
首先是一种改造、统治自然的力量:这里所说的知识,和同时代或之前的知识是不同的,之前的知识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自然以外的地方,沉迷于无用的幻想和不结果实的教条,毫无用处。
现在培根打破了传统的和同时代的知识观的束缚和局限性,赋予了知识这个词一种全新的含意。
知识,应该是关于原因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
获得了知识,也就了解了事物的原因,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洞悉了自然的奥秘。
这样,人就可以控制和驾驭自然,行使对自然的统治权了,要促进科学的认识,就要投身进去,要去追求、要去探索、要去试验。
因此,知识不再只是学问,它是社会发展的改革力量,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更是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巨大力量。
这样的认识尽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却将人类的目光更多地从自然以外的地方引向自然,从无用的幻想和不结果实的教条引向实践活动当中。
培根自己也正是从经验出发,以生活的实践、科学的实践、生产的实践为依据,确信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东西不可认识的。
(四)“知识就是力量”容易导致对知识的功能的片面化理解,导致忽视精神作用的功利主义倾向培根关于知识的认识启发了人们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一言概之,就是功利主义倾向。
他在承认知识对于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把精神价值排除在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实用性以外,这就造成了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作用的巨大缺陷。
同时,他所推崇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就是人类运用知识的力量去认识自然,从而达到驾驭自然、控制自然的根本目的,如同赵敦华先生所评价的:“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异己对象加以利用、改造和征服,把知识的力量仅仅当作是驾驭自然的物质力量。
”⑥ 这些都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培根在对待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类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过分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
三、 “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⑦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伟大历程并反思其深远意义时会发现,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抛弃狂热的感性:理性的复苏在1978年以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和挫折,林彪、“四人帮”集团控制广大人民的思想,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这就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不能理智地思考究竟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狂热的感情用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也是中国人民开始独立理性思考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开端。
诚然,这样的思考相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稍显迟缓,可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引起广泛的理性思潮一样,这样的改革让当时陷入迷惘的中国人重新认识到自身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巨大力量。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社员秘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合同书,拉开了农村改革中最重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⑧ (小岗村的事很难说是理性复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