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言对高校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方言对高校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外汉语教学
odern chinese
M 2008.07
地处方言地区的留学生教学势必会面临问题,学校所在地的方言往往会从多方面影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

作为汉语教师,就不能置方言于不顾,也不必谈方言色变。

在校内,留学生接触的有方言也有普通话,但是出了校园,到饭馆去吃饭,到小卖部去买东西,出去逛街等等,他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活生生的方言,所以,留学生很容易潜意识地习得和有意识地学习自然、地道的方言。

留学生对当地的方言大多有着浓厚的兴趣。

笔者十月份在重庆时,初级班的学生来中国还不到两个月,有一天,几个男学生在教室外面玩闹,一个泰国女生笑着用重庆话说,“你们疯扯扯的。

”旁边的同学马上问,“疯扯扯,What?”“Crazy。

”于是,留学生就都在那儿学“疯扯扯”“疯扯扯的”,外面也“疯扯扯”成了一片。

对他们而言,方言的习得没有什么压力,所以他们很乐意活学活用有趣实用的方言。

这样,不可避免的,方言区的留学生在学汉语时往往会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包括语音、词汇、表达等各个方面。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语音方面。

笔者熟悉的有一名泰国留学生,她在泰国读的中文系本科,在云南某大学读的研究生,现在在重庆读博士。

她的汉语表达非常流利,但美中不足的是“有南方口音”。

方言区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等的关系,很容易受方言语音的影响。

所以,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在语音偏误上,不仅要注意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不同偏误,也要注意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不同特点,避免出现留学生学了汉语后还要继续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尴尬局面,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外自然接触到的方言对他们的汉语语音学习发生的负迁移作用,并尽可能消除语音教学中的方音干扰。

次,在学习买东西问价钱的句式表达“多少钱”时,一个留学生问“好多钱?”,他问的是重庆话。

在重庆话中,不问“多少钱”,而说“好多钱”,也不说“我得找你多少钱”,而说“我得补你多少钱”。

上课时,老师不可能回避这些方言问题,我们认为,这些常用的表达是学生经常要接触到的,不妨让学生明白它们与普通话之间的不同,这样,既方便学生的生活,也能激发他们的汉语学习兴趣。

当然,方言对汉语学习的积极作用远不止于激趣。

由于方言、古代汉语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还可以利用方言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汉语。

比如,在学习汉字时,按普通话的读音,我们已经不能解释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和字的读音之间的关系,但在方言里,我们常常可以找到很好的证据。

在学习生字“课”“颗”时,学生不易理解为何“课”“颗”的声旁都是“果”,但当老师提醒学生重庆方言“上课”是[shàn kuo],“颗”在重庆方言中[kuō]了后,他们恍然大悟,很好地理解了“课”“颗”与声旁“果”的关系。

同样,“约”“哟”“药”三个字在普通话中读音各不相同,但在重庆话中它们都读[yo],只是声调的不同,认识了这一点,老师就不难给学生解释“约”是“哟”“药”的声旁了。

而且,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这些比较,他们对汉语的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对汉语的历史演变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特点,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研究汉语的兴趣。

方言在汉语教学中有它积极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变消极为积极,尽可能挖掘方言中有利于汉语教学的因素,促进汉语教学。

我们认为,要让留学生很好地区分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尽可能不受方言的负面影响,不妨让学生了解一些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目前我们所使
方言对高校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张玉苹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方言对高校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不利影响和积极作用,并指出有必要在留学生汉语教材中增加地方方言内容。

关键词:方言 留学生 汉语学习

外汉语教学
odern chinese M
125
XIANDAI YUWEN
2008.07
用的留学生汉语教材,都是全国通用型的,很整齐,但不够灵活。

为了方便留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在地区,了解所在地区的方言、文化,了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特殊关系,我们认为,有必要考虑在全国通用的汉语教材中安排一些各地方言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各地补充一些方言的学习教材,使各地的汉语教材有自己的特色。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削弱甚至消除地方方言对汉语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特点。

这样,教材能在学生的课内学习的汉语普通话和课外接触到的地方方言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既满足了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实际需要,又能很好地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J].语言教
学与研究,2003,(6).
[2]刘 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
版社,2000.
(张玉苹,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词法,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①据此,我们将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分成词类偏误和句型偏误两大类分别进行综述。

文章文献的主要来源为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在近70篇的语法偏误分析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46篇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一、词类偏误分析
在外国人语法偏误分析的研究中,词类的偏误分析占了70%多。

②其中对实词的研究占词语偏误分析的55%,虚词占45%。

在词类的划分上,我们依据的是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的语法部分,以便于分类统计。


(一)实词偏误分析
对外国人汉语实词的偏误分析都集中在了副词和动词上,很少涉及其它词类。

1.副词偏误分析
在词语偏误分析研究中,副词所占的比例最高。

陈小荷(1996)以北京语言学院的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和副词“也”有关的偏误进行分析。

通过语境分析和背景分析调查留学生使用副词“也”的使用率、偏误率、语法结构上的偏误原因以及与使用率和偏误率有关的语篇属性。

通过语境分析将偏误分为四种类型并分析每种类型出现的情况,分类详细全面。

通过背景分析调查了副词“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最后得出结论:语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偏误发生的范围,“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与母语背景和语料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陈先生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语境分析对语法偏误分析所起的作用,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金昭延(2001)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句法功能方面的错误和原因。

这是国内韩国人对韩国留学生学习副词进行研究的少量文章之一,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文章只是通过汉语和韩语之间的差异对比来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不仅仅是母语的负迁移,对其它因素也应当有所涉及。

聂丹(2004)从单纯的释义导致副词在使用上出现偏误出发,以语气副词“竟”为例,从句法结构、语义类型、语用规律三个方面总结了语气副词“竟”出现的类型,并对易出现偏误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综合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来分析,减少因单纯的词语释义导致学生使用上出现的各种偏误。

文章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出发角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教材的编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胡云晚(2005)将外国学生使用程度副词“非常”出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杨 柳 程南昌
摘 要:迄今为止,“偏误”这一术语引入我国只有二十多年。

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法偏误分析更是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文章主要以二十多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依托,从词法和句型两个方面,对外国人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的语法偏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语法偏误分析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关键词:外国人 汉语 语法偏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