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造就教育家型校长
周冬祥*
“促进校长专业化”,“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教育人才资源建设战略新举措,在国内各界引起了广泛的积极反响。
究其原因在于,即使是再完美的教育发展蓝图,也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家型校长落实到办学实际中,否则,“纲要”就等同于“空话”。
从教育家办学的人才资源来看,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奠基工程。
而大力推进校长专业化,是造就教育家型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必由之路。
然而,推进校长专业化,造就教育家,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高端人才发展战略工程,在我国还是处于规划构想阶段,尚未真正起步。
我个人认为,在启动阶段,做好以下三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一、制定校长专业标准,确立教育家型校长的理想目标
“纲要”提出要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深入分析就会不难发现,这四项措施的核心是“促进校长专业化”。
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是校长专业化的标准依据,提高管理水平是校长专业化的核心任务,推行校长职级制是校长专业化的保障激励制度。
从造就教育家型校长的专业高度上看,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仅仅是规范校长任职的资格条件,并非反映教育家型校长应当具备的高层次专业理想目标要求。
为此,有必要制定全面界定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专业化水平的国家标准。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既可以为校长成为教育家提供专业发展目标,又可以明确校长职业的专业属性,彻底与“行政官员”划清界限,同时也明确了校长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门槛,革除“不懂教育者办学”的行政化弊端,纯洁教育家办学的基础队伍。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要明晰校长专业素质结构,全面界定教育家型校长的思想政治、师德品质、专业学识、领导能力、经验修炼、绩效声誉、学术研究等各方面专业素养发展水平,充分体现校长应当具备的专业品位。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所需要最合适的教育服务,分别制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专业标准,以提高校长专业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制定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要针对校长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明确规定校长入职前的专业准备、入职资格条件,明确规定合格校长、优秀校长、杰出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等不同发展阶段校长的专业评价标准,为校长提供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
二、改革校长管理制度,营造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良好环境
校长管理制度是能否促进校长专业化,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关键因素。
现行校长管理制度视校长为“干部”,纳入上级组织部门管理范围,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选任和考核。
校长(甚至包括教师)的管理也是参照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年度考核,不符合学校工作以学年为阶段实施人事管理的特点。
*作者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室主任
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改变“校长官员化”管理模式,实行校长专业化管理。
要把校长的管理从实际上存在的“准公务员”范围内剥离出来,按照学校教育的学年制度和校长专业标准,由学校主办方组织实施人事管理。
政府主办学校的校长管理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负责,非政府主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校长管理由学校的主办方负责,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或学校主办方协商,委托合法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依据教育法规要求对校长进行专业考核评估,提出评估意见,为学校主办方选任校长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改革校长选任制度,建立专业化遴选制度。
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办学规律和校长专业要求,对拟任校长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专业遴选,合约聘任、聘期考核,允许续聘。
要改变单一由非专业组织部门负责遴选校长模式,吸收教育专家、人大代表、家长代表以及社区代表等各方面人士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进行校长遴选和聘任工作。
要通过实行专业遴选校长制度,把好校长入口关,促进校长努力成为地方教育专家,致力于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推进校长专业化,就要真正实行校长负责制。
要通过大力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落实学校法人地位和校长法人代表的职责权利,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家长与社区人士协作、上级领导和专家参与指导”的学校教育协商管理体制机制。
在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基础上,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要尊重办学规律,依法行政,简政放权,赋予学校具有真正的人事自主聘用权、经费自主使用权和学校资源调配权,为校长依法自主办学开放自由发展的空间。
唯有如此,校长才能在自主办学的实践探索中,一步一步成长为教育家。
三、变革校长培训方式,构建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成长历程,并没有哪一位是通过有意培养而成为教育家的。
虽然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教育家所特有的素质是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培养。
不断加强和改进校长培养内容和培训方式,对于提高校长专业素质,促进校长快递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校长培训工作,从教育部到各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长培训活动。
客观地总结反思近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总体感觉是有所收效,但与预期相差较大。
以湖北省为例,近年来校长培训主要是采用集中听报告、外出参观考察等培训方式,辅以提交论文和研讨交流等方式进行。
这种远离校长办学实际的异地培训方式,超越了校长办学所依存的省情、市情、县情和校情,让校长感觉到“听起来觉得头头是道,看起来觉得如花似锦,做起来觉得难上加难”。
一位参加过N次校长培训的省级示范中学校长认为,这几年我省校长培训热衷于外出“拜佛取经”,但其结果是付出了高昂学费,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精力,得到了收获是微乎其微。
一小部分校长试图学以致用,但因外地办学经验产生于外地教育环境,用于本校就会出现“水土不服”;而大部分校长则受制于本地教育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滞后,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而无动于衷。
这种“劳民伤财、收效甚微”的异地校长培训方式,解决不了本地校长面临的办学问题,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
变革校长培训方式,创建新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要以“实践出真知,锻炼长才干”为指导思想,遵循校长专业化发展规律,坚持校长集中培训与个人校本
研修相结合,重视研究和解决校长办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加强“校本实践研修”,加强“区域互动交流”,加强“省级高端研发”,加强“专家引领提升”,构建新型的“四加强”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加强“校本实践研修”。
就要遵循教育家的成长规律,针对教育家型校长的自主性、实践性、独创性的特点,指导和帮助校长立足办学实践,带着问题学习运用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制定教育改革措施,开展实践探索研究,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独特的教育经验和办学思想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水平,有所进步,有所建树,逐步提升教育家型校长所特有的专业素质。
加强“区域互动交流”。
就是要把校长作为校长专业化的资源,促进校长群体的“自我教育”,实现校长办学智慧资源共享。
传统的校长培训只是把校长作为培训对象,忽视了校长之间的“同伴互助”,不利于校际之间的办学经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办学水平的两极分化。
加强校长“区域互动交流”,就是要把同一区域内的校长组成“校长专业发展研修共同体”,运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策略,搭建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校长与学校共同成长,促进校长队伍专业素质同步提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强化“省级高端研发”。
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需要高层次“智慧熔炉”的冶炼。
要想一个省的校长队伍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教育家型校长脱颖而出、持续发展的高端教育人才研发机制。
教育系统要像高新技术产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高端人才培养那样,重视教育型校长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智力开发。
以省为主,建立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基地,集中省内资源优势,开展高端教育人才资源的研究开发,对于提升全省教育人才资源品位,催生教育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教育家型校长队伍的研发应当整合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基层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以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为载体,以专项经费和专家资源为支撑,采用科学方法遴选一批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优秀校长主持重大项目,研究和解决办学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此为途径造就教育家型校长,逐步实现教育家办学。
加强“专家引领提升”。
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造就教育家型校长,离不开专家引领。
校长立足本校开展校本研修,需要专家与校长一道开展“临床”研究,科学观察办学过程中的真实情景,发现问题,研拟对策,付诸实践,检测成效,归纳总结,提炼经验,提升能力,形成成果。
区域校长互动研讨交流,需要专家参与互动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发现新举措,归纳新经验,达成新共识,构建新理论。
在“省级高端研发”中,更需要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要对每个“准教育家型校长”配备一个专家团队,全程跟踪培养校长的项目研究、办学实践和专业成长历程,既有利于把握校长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有利于提高校长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成效,还可以为专家研究高端教育人才资源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离不开高素质校长队伍的办学改革实践。
推进校长专业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纲要的需要,也是造就一批教育家,实现教育家办学的前提。
只要我们明确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发展标准,营造良好的校长专业发展环境,构建新型的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培养一大批教育家型校长,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家办学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