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

大(1)部分属于民间故事、语言和神话传说。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如本篇《愚公移山》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如《杞人忧天》嘲笑不必要的担心;《两小儿辩日》说明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九方皋相马》说明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等。

(2)方:指面积。

高万仞:形容山极高。

(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3)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4)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5)塞sè:阻塞。

(6)迂yū:曲折,绕远。

(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们。

(8)毕力平险: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9)(10)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11)献疑:提出疑问。

(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

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

(1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14)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15)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诸,就是"之于"。

(16)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几个人。

荷,扛,挑。

簸箕:jīběn:竹子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17)扣:敲、凿。

(18)京城:姓氏。

霜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1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

易,交换。

节,季节。

(2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同"返"。

(21)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惠,同"慧",聪明。

(22)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23)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2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彻,通。

(2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26)穷匮kùi:穷尽。

(27)苦:愁。

(28)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同"无"。

(2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的干下去。

(30)负:背。

(31)一厝cuî朔东:一座放在朔东。

厝,放置。

(32)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主题】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专项训练【例题精选】: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何曲智叟亡以应。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这是一道求异选择题,考查内容是通假字。

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辨析判定。

上下文文意贯通,不存在通假现象。

有时讲不通,就要考虑通假。

A句,"反"同"返",B句,"惠"同"慧",C句"亡"同"无",D句没有通假字,故答案应为D。

【专项训练】:一、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其序号填在()内。

1、方七百里,高万仞()A.rèn B.rěn 2、惩山北之塞()()A.chěng B.chéng C.sèD.sāI 3、出入之迂也()A.yúB.yū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A.céng B.zēng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A.suíB.suìC.hèD.hé6、始龀()A.chǐB.chèn 7、吾与汝毕力平险()A.rǔB.nǔ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kuìB.guì9、一厝朔东()A.sùB.shuî10、一厝雍南()A.yōng B.wéI二、解释加横线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杂然相许()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6、操蛇之神闻之()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8、甚矣,汝之不惠()9、寒暑易节()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苦于2、绕道3、赞许4、挑5、变通,改变6、持、拿7、背8、聪颖9、交换10、阻止三、翻译下列句子: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还愁什么挖不平呢?2、冬夏换季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3、你太不聪明了~4、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改变的程度。

四、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五、用课文原文回答问题:1山这一举动的宏伟目标是什么?2、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原因是什么?3、愚公为什么相信太行、王屋二山一定能移走?4、智叟的错误观点是什么?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六、阅读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解释:(1)聚室而谋曰()(2)杂然相许()(3)且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2、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3、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