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1.2原子光谱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一章1.2原子光谱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原子光谱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3、能应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含义
(2)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2.难点:
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焰火、霓虹灯光、激光、荧光、LED灯光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投影]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激光、LED灯光、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等。

[提问]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讲解]这些现象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2.新课讲授
[板书]一、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讲解]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基态原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

[讲] 各种焰色反应是由对应的各种元素决定的。

钙、锶、钡以及碱金属的挥发性化合物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激发到了高态,该电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十分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0-8s)便跃迁到基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并在跃迁过程中将能量以一定波长的光能形式释放出来。

由于各种元素的能级是被限定的,因此在向基态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也就不同。

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能级差正好对应于可见光范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各种色彩。

激光的产生与电子跃迁有关
[投影]
[问]同学们都听说过“光谱”一词,什么是光谱呢?
[板书]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讲]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詹森赴印度观察日全食,利用分光镜观察日珥,从黑色月盘背面如出的红色火焰,看见有彩色的彩条,是太阳喷射出来的帜热其他的光谱。

他发现一条黄色谱线,接近钠光谱总的D1和D2线。

日蚀后,他同样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这条黄线,称为D3线。

1868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也发现了这样的一条黄线。

经过进一步研究,认识到是一条不属于任何已知元素的新线,是因一种新的元素产生的,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 helium,来自希腊文helios(太阳),元素符号定为He。

这是第一个在地球以外,在宇宙中发现的元素。

为了纪念这件事,当时铸造一块金质纪念牌,一面雕刻着驾着四匹马战车的传说中的太阳神阿波罗(Apollo)像,另一面雕刻着詹森和洛克耶的头像,下面写着:1868年8月18日太阳突出物分析。

[讲]原子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投影]
[讲]发射光谱: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或分子在向较低能级跃迁时产生辐射,将多余的能量发射出去形成的光谱。

大量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会发出各不相同的谱线组成了氢原子光谱的全部谱线。

[板书]3、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线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

[讲]各元素的光谱是不同的,就像是元素的“指纹”,可以用来鉴别元素。

甚至可以根据光谱发现新的元素。

[讲]通过原子光谱发现许多元素:如:铯(1860年)和铷(1861年),其光谱中有特征的篮
光和红光。

又如:1868年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

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等。

[提问]金属的焰色试验中,一些金属元素呈现不同焰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激发态原子中的电子跃迁到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投影]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灯光、激光、焰火等可见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形成发射光谱。

②焰色反应并不是所有金属都具有,是因为元素的原子从激发态到基态要放出能量,发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各不相同,只有在可见光范围的才会有焰色反应现象。

[师]根据已有知识,试写出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
[板书]三、构造原理
[投影]构造原理:
[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电子的排布遵循构造原理。

[板书]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投影]能级交错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