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5 图形的运动(三)《旋转》优质课公
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感知平移、对称和旋转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学时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探究。
2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o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重点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4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出示动态课件)
同学们,你记得这是什么现象?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我们该研究那些内容?
(整理概括并有目的的板书学生的问题)
1、怎样旋转?中心、角度、方向
2、旋转的特征
3、旋转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唤醒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初步感受到旋转是由方向、角度的。
结合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活动2【讲授】展开探索,认识旋转特征及性质
1、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提问: A和B两个钟面上的指针旋转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相机板书: 方向角度中心)
(借助学生的回答认识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及旋转的角度)
讨论:怎样用语言描述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
让几位学生回答,逐步完善后板书:
指针从“12”绕0点顺时针旋转30o到“1”。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钟面B的旋转过程吗?
(2)小结:通过描述,总结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
(3)建立表象,加深理解。
逐个出示钟面旋转,让学生叙述旋转过程。
(4)解释道闸、秋千运动。
课本第83页做一做(一生用动作表演道闸的旋转,学生语言描述)
(5)开门、关门是旋转现象吗?
(设计意图:根据旋转的要素让学生判别旋转现象,加深对旋转含义的理解)
活动3【活动】感悟旋转的性质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先想象旋转过程,在用三角板动手操作。
师动态演示课件对照。
提问:通过三角形的旋转,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位置变了。
预设2: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前和旋转后成900。
另一条边呢?
这是你想到了图形的运动的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三角形旋转前后的图选对照,引导学生感悟旋转的性质。
该过程首先让学生想象三角形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后到方格的什么位置。
其次利用三角形学具实物操作、对刚才的想象进行验证,最后再和课件演示对照。
将想象与操作结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接着通过新知联想到原来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中的平移、轴对称,同时把今天学习的图形的旋转纳入图形的运动中,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
(2)线段的旋转
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对照交流。
你能画出线段AO绕O点逆时针旋转900后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活动4【讲授】感受旋转的作用
1、感受旋转设计小花的过程。
(课件动态出示)
2、感受图形旋转的应用。
(播放课件欣赏)
(设计意图: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感受旋转的应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案,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之后,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图形,体验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感
受其中蕴含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利用图形变换自己设计、制作图案作了孕伏。
)
5【测试】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