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徽商银行

徽商银行

金融时报:徽商银行--服务小企业铸就大徽商来源:金融时报作者:发布时间:2011-01-20作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的范本,徽商银行经过五年的探索、改革、发展,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实现了主要经营指标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市场份额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全国城商行阵营中的排名稳步上升,在安徽金融同业中连续四年实现对公存款余额和对公存款新增额两项第一的好成绩。

围绕上述话题,徽商银行董事长王晓昕日前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五年来,徽商银行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资产总额已突破2000亿元,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您认为其中的主要经验是什么?王晓昕:优良业绩得益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注重结构调整、经营转型和风险管控,重视业务结构的合理性和业务发展模式的科学性;二是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系统设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三是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徽商银行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四是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对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五是全局和局部及个体的关系,既关注和重视局部及个体的诉求,更重视全局的整体目标实现;六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全行上下统一行动,积极贯彻总行的发展战略部署,努力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统一。

记者:您觉得五年来有哪些事件对徽商银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晓昕:回顾这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四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增资扩股。

此举增强了发展后劲,提高了应对潜在金融风险的防御能力,从而化挑战为机遇,在本轮银行业增资潮中抢占先机;二是全行上下紧紧围绕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果断采取了包括积极支持安徽省重点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八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三是成功跨出安徽,在南京设立第一家省外分行,在完成省内中心城市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的跨越,为我们下一步“挺进长三角、面向全国”的跨区域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四是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通过深入挖掘徽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结合时代特征,梳理形成全行统一的企业愿景、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核心价值等,培养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具有本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全行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记者:徽商银行小企业特色金融服务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

您觉得有哪些成果可圈可点?王晓昕:徽商银行成立以后,继续保持服务小企业业务领先优势,已经成为服务安徽中小企业的主力军和主办银行。

早在成立之初徽商银行便在总行设立了一级管理机构——小企业银行部,作为全行小企业业务管理部门。

在小企业业务资源较丰富的合肥、芜湖、马鞍山等5市设立5家小企业特色支行,实行准事业部制经营改革试点。

在多年摸索和改革的基础上,借鉴同业先进经验,以小企业业务专业化经营为宗旨,于2010年启动小企业经营中心建设,努力在经营中心实现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五个差异化,即管理体制差异化、队伍建设差异化、业务流程差异化、授信制度差异化、考核激励差异化。

截至2010年12月末,全行小企业贷款余额256.06亿元,是成立初的4.33倍;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由成立时的7.54%降至2010 年12月末的0.58%,在安徽地区商业银行中,徽商银行小企业余额和新增额均名列前茅,先后荣获2006年度全国小企业贷款工作先进单位,2006、 2007、2008年度安徽省支持小企业贷款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度安徽省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在中国银行业高峰论坛上被评为“最佳中小企业银行”。

记者: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

请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徽商银行的战略规划中处于什么位置?王晓昕: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完全符合徽商银行发展需要和根本利益。

因此,徽商银行在制定2010-2012年三年发展规划时,就自觉地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合蚌芜自主创新试验区以及皖北发展与我行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力求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深化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徽商银行坚持“立足安徽、挺进长三角、面向全国”的三步走总体战略目标,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59个县(市区)一直是徽商银行发展的重点区域,金融服务已全面覆盖9个城市,并在列入示范区的36个县中的10个县设立了支行,占徽商银行县域支行的一半以上。

此外,我行试点多元化经营方面有两家金融机构——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和无为徽银村镇银行均设在皖江区域,我行已设立的17家小企业特色支行也全部分布在皖江城市带。

安徽日报:徽商银行五年发展回眸--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来源:安徽日报作者:发布时间:2010-12-27五年前,一家以“徽商”命名的银行在江淮大地诞生了。

她的成立被国内金融界誉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的破冰之作”。

五年来,她不负重望,在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前提下,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从今天起,本报刊发一组徽商银行五年发展的回顾文章。

今年9月,徽商银行成功入选“安徽省首届企业品牌百强”,并继2009年之后再次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和“中国企业效益200佳”。

这样两份颇具份量的榜单,既向公众展示了徽商银行自身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向她即将到来的五周年行庆献上了一份“大礼”。

不仅如此,向行庆五周年献礼的还有她的一张出色的“成绩单”:截至11月末,全行总资产突破2000亿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500亿和1100亿,…她已然成为在安徽省内乃至全国银行业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成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打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是当今银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徽商银行成立以来,以先进银行为标杆,始终将打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总体设计改革方案,并划分为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稳步实施:——整合磨合阶段。

徽商银行用一年多时间,着重从组织架构、业务管理流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实现了全行经营理念、人事管理、资金管理、信贷授权、财务管理、科技网络、会计核算、产品服务、企业形象“九大统一”,平稳实现从原先城市商业银行两级经营管理体制向总、分、支三级管理体制转变,为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塑新建阶段。

徽商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各项经营管理体制,并紧紧围绕这些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从流程、制度、职能和职责科学合理设置上,进行多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系,为全面提升全行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全面提升阶段。

徽商银行紧紧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等中心环节,积极推动战略实施、推动经营转型、推动跨越发展,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五年来,徽商银行不断对原有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实现了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营销团队、业务流程等的转型;通过大力实施以市场化经营为主体内容的机制转换,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流程化运营、标准化操作、专业化服务,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应变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及集约化经营能力,为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动力。

探索特色经营之路,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发展壮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徽商银行坚守的理念,也是徽商银行最大的特色。

”徽商银行王晓昕董事长说。

“因此,我们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按照银行本身的目标去做,按市场化的原则‘做大做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实现股东、银行包括员工的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我们是本土银行,要立足安徽市场,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兼顾到这两方面,统筹安排。

”五年来,徽商银行按照双重战略目标的要求,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和地缘优势,着力做好服务安徽经济这篇“大文章”,实现了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更好地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在机构网点布局上,徽商银行坚持"先省内,后省外"的思路,自成立以来,在全省范围内相继成立了黄山、池州、滁州、宿州、宣城、亳州、巢湖等七家分(支)行,增设了霍山、铜陵井湖、颖上、凤台、南陵等10多家县域支行,建立起了覆盖全省主要中心城市、延伸县域的机构服务网络。

作为本土银行,徽商银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原先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提高银政多层次合作水平,先后与合肥、芜湖、安庆、阜阳、宿州、六安、宣城、亳州、巢湖、蚌埠等市政府签署了银政全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在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领域的传统优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放力度,市场份额稳步提高,有利地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

徽商银行还充分利用总部在合肥的优势,总、分、支行联动营销,通过建立专业化团队,大力推进优势客户开发,突出业务特色,不断加大对汽车、家电、机械加工等制造业的信贷投入,满足了一大批优质大客户和大企业的资金需求,省内的优质和高端公司客户大都成为了徽商银行的重点服务对象,为推进安徽“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小企业作为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它的稳定与成长对于安徽整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鉴于此,徽商银行以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进小企业特色支行和重点行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贷款审批、独立核算和考核、内部激励约束、风险定价等机制,保证了小企业业务的健康发展;以培育中小企业“小巨人”、“雏鹰”计划实施为主体,全力打造服务品牌。

截至2010年11月末,徽商银行对小企业累计贷款投放高达1013亿元,共培育“小巨人”企业686户,“雏鹰”企业2792户,促使了一大批优质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支撑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本行中长期发展的基本客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2010年上半年,徽商银行多年来精心培育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马鞍山泰尔重工和合肥荃银高科分别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成功上市。

在“服务市民”方面,徽商银行立足“服务市民”的市场定位,积极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坚持为客户办理各项代收代发业务,并专注于客户的需要和业务创新,针对市民金融需求特点,设计了品种众多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涵盖个人购房、购车、投资、出国留学等多个方面,通过渠道建设、队伍建设等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此外,徽行还为社会和谐作贡献。

本着“为政府排忧、为市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持政府开展再就业工作,率先在合肥市银行机构中独家承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并积极参与公益救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捐赠希望小学和失学儿童等;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多次开展募捐赈灾活动,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献一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