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办法(试行)

浙江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办法(试行)

浙江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银行类金融机构119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
【发布日期】2014.08.04
【实施日期】2014.08.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浙江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办法(试行)
(2014年8月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
为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引领和正向激励,促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理念,完善机制、转变方式、创新产品、提升技术,不断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辖内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的宗旨
通过建立一套多维度、立体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业绩、服务水平和努力程度。

评价指标涵盖信贷投放、结构调整、专营机构建设、金融创新、合理定价、风险控制等内容,力求体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客观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
效。

二、评价的对象
评价范围包括:辖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评价对象:各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以省分行为评价对象,相关指标为全辖(不含宁波)数据;辖内各法人银行机构以法人为评价对象,相关指标为全辖(不含省外及宁波)数据;总行在辖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一级分行(管辖行在省外及宁波的二级分行视同一级分行,下同)为评价对象,相关指标为一级分行所管辖的分支机构(不含宁波)数据;总行在辖外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一级分行为评价对象,管辖行在辖外的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支行为评价对象,相关指标为全辖(不含宁波)数据。

三、评价的内容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建设。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建设主要评价各机构是否按照银监会“六项机制”及“四单原则”要求,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工作制度机制。

1.独立核算机制。

主要评价各机构对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能否实现独立的成本与利润核算,包括:单独建账,即业务管理系统能单独反映涉及小微企业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单独核算成本收益,即财务系统能单独反映小微企业业务的资金成本、费用、风险拨备、利息收入等。

2.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评价各机构有否建立差异化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对小微企业授信管理部门、营销机构及其人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激励制度,相关机制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是否按照差异化要求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不良容忍度(以制度形式明确本行小微企业信贷的不良容忍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尽职免责制度及细化到单笔不良授信责任
认定的、针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的尽职免责细则;有否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包括资金规模、费用等)。

3.风险定价机制。

主要评价各机构是否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导向,制定适合本行特点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包括:建立并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和贷款定价模型,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客户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状况,实行灵活的结息方式。

4.高效的审贷机制。

主要评价各机构是否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特点,建立差异化的信贷评审机制,实行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合理授权与转授权,切实优化、简化信贷审批流程,下放授信权限,提高审贷效率。

5.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主要评价各机构在系统内是否建立违约客户风险通报机制;在同业之间是否通过银行业协会信息平台或相关公共平台共享小微企业客户风险信息以及不诚信企业名单。

6.业务培训机制。

主要评价各机构是否重视并建立小微金融服务的培训机制;是否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依托上级行培训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对小微企业金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