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
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
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
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
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
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
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文化是穿戴着的文化标识、便携式的文化商品服饰,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族“微”。
他不但能反映一个民族的风貌,还传递了很多文化信息。
台江有着令人眩目的服饰文化艺术。
台江苗族有近十余个支系,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的服饰特点。
服饰制作精美绝伦,造型多样,图案极其丰富,既有花、鸟、虫、鱼、蝶等形象,也有表现祖先崇拜和图腾的锯齿纹、同心圆纹和云纹等,在台江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天地”、“黄河”、“长江”、“平原”、“洞庭湖”等母体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这种叙事性服饰图案可谓达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步,成为苗族传统的“无字史书”,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其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功效丝毫不逊色于文字。
苗族服饰中,银饰不仅是一种服饰用品,而且是苗族人的财富象征。
比如在台江施洞地区,少女们的服饰品一个比一个多,在节日里,她们身上穿的都以银饰品的外衣,还有银帽、银耳环、银项圈和银项链等,越富有的人家在其子女身上的银饰品越多,一般人家也不会因为自身没有钱而不让子女没有银衣穿的。
在台江苗族服饰中,除了银饰,还有挑花、刺绣和蜡染,这些就是苗族传统特色的四大工艺。
2、
台江苗族的饮食
台江的饮食文化也可称得上是丰富而独特的,苗族支系众多,分布广泛,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饮食特色,那就是喜食酸辣菜系如酸汤、酸辣鱼等,糯米食品如糯米饭等,还有甜酒,这些都是苗族人民的最爱。
主食以稻谷、苞谷、麦、小豆等,这些食品多是自给自足为主。
酸汤是苗族地区最有特色的,其制法是以淘米水盛于陶缸中,掺进老酸汤的沉淀物为酵母,数日后既成。
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食物上,还体现在各种独特的席间礼仪和食物吃法上,苗族是个喜欢喝酒的民族,酒席种类之多,喝法之奇也算一绝,有如:嫁别酒、分家酒、酬劳酒、平伙酒、陪葬酒、拦路酒、贺儿酒等十几种。
有客人到家里,主人多以米酒招待,客人不醉不心甘。
当然,这里的苗族人们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而或是表达喜庆,或是联络亲情,几乎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喝酒的理由。
由此可以看出,酒及酒席也是展示当地苗族风情民俗的一个重要平台。
3、台江苗族的节日文化
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在节日方面有数目众多的节日,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祭祀祖先的活动;二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等;三是追念民族及地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等的节日活动,如“姊妹节”;四是当地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动节日。
在此,笔者就简单地谈一下“苗年”和“姊妹节”。
在台江地区,苗年的时间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时。
过年期间,每家都要杀猪宰鸡、打糍粑等,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还有举行跳芦笙舞、斗牛等盛大娱乐庆祝活动。
“姊妹节”也称“吃姊妹饭节”,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或三月十五日左右过,这里以台江县施洞最为隆重。
过节前第一天,那些已经出嫁了的姑娘们也陆续回家与未出嫁的姐妹们共度佳节。
节日期间,姑娘们聚集清水江边唱歌、跳舞等,展示他们的青春、美丽以及身上的服饰,并等待着小伙子的追求,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此期间,还有斗牛、踩鼓、吹芦笙等活动。
传统的姊妹节,仍是现在台江苗族青年男女们展示他(她)们青春活力,谈情说爱的节日。
4、台江苗族民间诗歌文化
苗族民间诗歌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历史、生活、信仰等多方面,在此,笔者对台江部分诗歌
作以下简单介绍:
苗族古歌也称苗族史诗,是记载苗族神化、苗族历史的。
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这些诗以口传心记的方式传承手段,传达几万行,如《跋山涉水》长达一万五千余行,其中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
起义歌台江苗族起斗争歌向我们展示了封建时期苗族人民的斗争场景,反映了整个苗族在那个时代里水深火热的生活画面,再现了苗族先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同时也歌颂了苗族人民在身处绝境时的反抗和苗族英雄们高大的形象和为追求自由而进行的不懈斗争的精神,最为著名的有《张秀眉之歌》和《包利王之歌》等。
酒歌台江苗族人民走亲访友、接媳嫁女、迎接宾客和酒宴等场合都要唱歌助兴。
台江的苗族酒歌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本性:热情而好客。
同时有些酒歌也唱到了苗族节日的起因、迁徙路线、祝福和里面的神话传说等,对于苗族历史的研究和再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歌台江苗族情歌反映了苗族青年纯真和不畏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理想。
情歌是苗族青年在游方场合唱的,曲调婉转细腻,深情动人。
其中也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
祭祀丧葬歌祭祀歌是祭祀祖宗、祭鼓社、祭鬼神等场合所唱的歌,主要有《祭祖歌》、《祭鼓歌》和《巫词》等。
这些歌词内容及其丰富,涉及整个苗族社会和人生,对苗族历史具有很大的追根溯源的作用。
四、台江苗族文化给当地人民的丰厚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台江瑰丽多姿的传统苗族文化愈益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厚收入。
如2004年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实现了几个突破:一是举办方式有突破,首次将开幕式在凯里举办;二是游客人数有突破。
此期间有旅游团队47个,海外游客1581人次,国内游客10328人次,总收入516.4万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80.5%;三是“农家乐”接待上有突破。
共有1.29万人次食宿农家,农户经营收入达64.3万元;四是招商引资有突破,共签订合作协议6个,金额1.46亿元。
五、台江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台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古老的传统苗族文化。
在现代社会文明社会里,苗族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之快,就不得不要对这里进行开发。
要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就得把活生生的“人”的生活方式等呈现给外界,一旦开发不当,传统文化必将产生变异。
甚至消失,以及现在有些文化已经在无声无息中逐渐消失,我们还来不及注意。
这样一来,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台江旅游业以及苗族文化的发展来言则是无以为继。
台江苗族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虽然我们也在保护,同样也受到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也会变质。
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它不仅需要文化理念的成熟来巩固,还得有正确、合理、合情的文化操作等。
根据台江苗族文化的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