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背景(一)行业发展背景威海作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之一,借助比邻韩国、日本的地理优势,电子制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到2006年6月,威海的电子企业已超过3000家。
伴随着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外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诞生的电子生产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就为我院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专业发展背景2005年,我院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了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具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
连续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就业的对口率也在90%以上,就业地区大多位于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一些大中型中外资企业如青岛海尔、烟台福士康等连续3年在我院招聘该专业毕业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
通过该专业的建设,可进一步带动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并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目标通过三年重点建设,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内建设该专业网络课程5门,优质核心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在实训条件方面,将校内电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满足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8个稳定的能够充分满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占90%以上,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制定体现“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电子生产工艺》等课程中率先实行专业理论和实习实训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仪器测量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技术、微电子组装(SMT)技术,能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售后服务及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对新产品消化、吸收、利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人才规格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基本素质,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电子仪器测量能力、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力、家电维修能力、电子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
2.岗位分析根据威海及周边地区电子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可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及产品检验工作;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计量工作。
(2)电器销售维修公司:从事电器产品推销、安装、调试、维护等售后服务工作。
(3)部分素质高的毕业生能够参与电子产品的研制、开发,消化、吸收、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工作。
3.知识结构与能力分析(1)知识结构1)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素质;2)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理论、仪器仪表测量、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家电原理与维修、电子设备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2)能力分析针对本专业的岗位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应包括:1)相关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有一定韩语阅读、会话能力。
2)专业能力元件识别与测试、电子装配、焊接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能力;安排生产流程,制定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对电子设备电路图的识图分析能力;常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改造能力;熟练地运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对常用音像、通讯、制冷、制热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能力;评价吸收和利用国内外新技术的能力。
4.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电子生产工艺》、《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EDA)》、《微机原理、汇编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表面贴装技术(SMT)》、《PLC可编程控制器》、《电子技能实训》(即元器件识别与测试、手工焊接与拆焊、电子装配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训练)、《电子生产工艺》和《表面贴装技术(SMT)》校内生产性工厂或校外实训等。
为突出高职教育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46%,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54 %。
5.修业年限与最低学分要求学制为三年。
最低应修169学分。
其中通识课应修28.5学分。
6.毕业应取得的证书(1)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省统考合格证书。
(2)英语等级证书即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统考合格证书。
(3)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等级证书(4)职业资格证书可考取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中级电子绘图员及高级无线电调试员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证书至少取得一个。
(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该专业现建有全新的现代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拥有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家电技术、制冷制热、电子技能、电子生产工艺、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测试、PLC、电气智能等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并与威海信诺威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威海职业学院信诺威电子工艺研究所。
学院拥有各类型教学微机2698台,开通了带宽为1000M的宽带校园网,多媒体教室20余个,教室、讲台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
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该专业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设施,但考虑到专业的发展、产学研合作及技能培训等情况,对实习实训设施仍需加大投入,进行更新或扩建。
(1)建设内容按照该专业在校生500人的规模进行实训、再就业转岗培训和技能鉴定每年1000人次进行测算,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见表一。
表一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表(2)建设方式与规模单片机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由学院投资建设。
天信电子有限公司作为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通过校企合作由学院与威海天海机电仪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筹建,公司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目前,公司已经注册。
计划总投资600万元,学院投资318万元,天海机电仪表有限公司投资282万元。
(3)功能及效益分析单片机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及生产性教学工厂担负着学生实训、再就业人员转岗培训及技能鉴定的任务。
学院设有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且是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考点,每年给学生及社会考生提供考试及培训的机会,可为区域内劳动力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支持。
生产性教学工厂业务范围为电子产品组装,主要生产手机充电器、电源模块、LED摄像灯及其相近产品,计划上三条生产线(一条SMT生产线,两条人工装配线),具备年加工费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的生产能力。
电子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功能是进行技术创新选修课的教学和承办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的科技活动,开设若干开放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支持部分有科研能力学生的科研立项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组成课题组,采取“自由选题、自己设计、自主实验”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活动,完成作品和论文;提供学生毕业设计及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的软硬件环境。
通过该工作室的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参加国内定期举办的电子、机械、自动化等各类创作发明大赛的竞争力;同时可供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科研项目研发、产品设计和制作使用。
2006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2.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合作,本专业已先后与山东新康威电子有限公司、威海北洋电气集团、威海双丰电子有限公司、威海东兴电子有限公司、文登培承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确保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的进行,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1.建设目标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通过3年的培养建设,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和能力丰富,拥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具备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2.现有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双师”型教师有11名(70%),高级职称6名(40%),硕士(含在读硕士)12名(75%),兼职教师7名(含企业、行业业务专家6名)。
兼职教师全部为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双师”素质。
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二现有专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2.建设内容与进度本专业目前在校学生386人,到2008年按在校生500人计算仍需引进或外聘教师6人。
其中,2007年引进教师4人(含高层次“双师”素质人才1人),2008年引进或外聘2人(含高层次“双师”素质人才1人)。
现有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和学历学位层次提高。
2007年安排教师外出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15人次,其中参加境外培训2人次,提高学历学位层次5人,参加考评员培训并获得考评员资格2人,考取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人,到企业实践锻炼3人次。
选拔2名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申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2008年,安排教师外出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12人次,其中提高学历学位层次2人。
参加考评员培训并获得考评员资格2人,考取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人,到企业实践锻炼6人次。
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5%,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比例达到90%,骨干教师数增加到8人。
3.建设项目、资金与进度计划(见表三)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本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6名。
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三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与进度计划表(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考察、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情况(见表四)表四考察、外出研修或到企业实践锻炼计划表(3)校外行业技术专家的聘请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企业聘请专家参与专业的建设,并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的基本人员,以指导专业的建设和发展。